• 介绍 首页

    [综历史] 我有皇位要继承

  • 阅读设置
    第48章
      先前的猜测倒是全都验证了,这里头的确有好奇有嫉妒,但好奇属于孩子们,而嫉妒,是大人的。
      蒙家世受秦王恩,如今年轻一辈中蒙恬和蒙毅都得嬴政看重,蒙嘉的儿子们却不能脱颖而出,他一直很是着急,再见到就连蒙华都得了大王看重,奉命进宫陪伴大公子后,他的着急就化为嫉妒了。
      为此,蒙嘉还颇费力气,他说动了几家亲友,利用孩子们的好奇,令他们去问蒙华宫中之事,越详细越好的那种。
      然而,小孩子的言行很难控制,他的嫉妒传染了年岁大的孩子,而年岁小的,比起蒙嘉想知道的蒙毅和蒙恬分别在做什么,因为先时人工孵蛋的传播和神仙传闻,孩子们更好奇年幼的大公子。
      扶苏无语半晌,问道:“那……阿父,蒙嘉的目的是什么呢?”
      蒙嘉还能想要什么呢,他现在只是嫉妒,并没有到嫉恨那一步,所以他并未想对蒙武祖孙三代如何,他只是想让他们家年轻人了解了那些事后,取代蒙恬兄弟,为嬴政所用。
      嬴政也很无语,蒙嘉官居中庶子,是他的侍从之臣。无论是与君王的亲近,还是得君王信任,蒙嘉绝对不输于蒙武父子三人。
      至于为什么嬴政并不派他去做这些机密的大事,并且不用蒙嘉的子孙辈,很显然,这件事*已经足够证明嬴政的眼光绝对没有问题。
      嬴政很知道,什么人该做什么事。
      扶苏望天,所以后来当荆轲找到蒙嘉,说要向秦王献上燕国地图时,他毫不犹豫地就引荐了荆轲,除了金银的力量外,想因此得到大王重用,也是他的执念了啊。
      扶苏问道:“阿父打算如何处置他?”
      嬴政揉了揉眉心,道:“寡人命蒙武去警告他了,再革了他的职,让他好好在家反省。”
      这事不大不小,但可见蒙嘉此人的品性,为免后患,嬴政决定还是不要再将此人放在身边了。
      扶苏点点头。
      这件小事就此落幕,接下来的年假中,除了养殖手册印刷完成,再无他事。
      46
      第46章
      ◎罢相。◎
      扶苏命人将养殖手册送到韩非府上的第二日,张良就离开了咸阳。
      据嬴政派去监视张良的人来回,他离开时面色沉郁。
      李映琢磨了一会儿,道:“他这是什么意思?就这一个册子,又不是神兵利器,他拿回韩国能有用吗?”
      扶苏摇摇头,道:“我又不是张良,我怎么知道他在想什么。”
      “谋圣的心思,的确难猜了。”李映道,“汉初三杰已经来了一个,其他三个还远吗?大公子,你什么时候去找一下其他三个人?”
      扶苏竖起三根手指:“汉初三杰,来了一个,还剩……”他弯起一根手指,“这是几?”
      李映道:“汉初三杰有四个呀,大公子,你可不能把陈平给忘了。”
      至于陈平和萧何,扶苏并不打算特意去寻,只要大秦能够顺利前行,不愁人才不奔咸阳而来。
      扶苏道:“我的确是有去寻找韩信的打算,但后来我又改变了想法。”
      李映好奇道:“为何?自己养的将军更有杀伤力啊,你看汉武帝培养了卫霍,匈奴人肯定特别有话说。”
      扶苏道:“如果改变了韩信的人生轨迹,或许他就不是那位大将军韩信了呢。”
      李映挠挠下巴,道:“但……大将军这个,这个职业吧,他除了后天的教育,天赋也很重要,比如说,呃,这个比如的例子就太多了,譬如纸上谈兵那位,大公子你肯定熟,他败给你们武安君了。”
      扶苏想了一会儿,道:“此话不无道理。但还有一件事,我们之前都忽略了。”
      李映疑惑道:“啥事?”
      扶苏扶额:“淮阴……在楚国。”
      李映:“……”
      “啊。”李映道,“原来韩信也是楚国人呐。”
      扶苏道:“也?”
      李映嘿嘿一笑:“项羽也是楚国人,你们秦楚真是……爱恨交织啊。”
      多年联姻,也不耽误你打我我打你,最后再你灭我我灭你,那可真是纠缠不清了。
      这话听着过于奇怪了,扶苏决定把话题拐回来:“在张良离开秦国前,我爹的人会一直盯着他。”
      “你爹不是不在意他吗?”李映纳闷道。
      扶苏道:“还有我呢。”
      这就对了,李映心想,秦王肯定不可能在意这个看起来空有皮囊的白身少年,但扶苏知道,无论是对于秦国还是秦王,张良都是个可怕的人。
      ——虽然扶苏本人在意的其实只是博浪沙刺秦一事,但因为他不会读心,也就无法同李映解释了。
      随着年假过完,开学以后,扶苏在习文学武之余仍然没有忘记研究制瓷,李映提议他不如顺带再研究研究玻璃。
      当时扶苏正在给韩非回信,闻言搁下笔,挑挑眉,道:“玻璃?”
      “听说玻璃工艺之所以在古代发展不起来,就是因为我们已经有了足够实用也足够有鉴赏价值的瓷器。”李映道,“但我觉得这两个各有各的好处,大公子,你做都做了,干脆都做呗。”
      扶苏道:“不管是瓷器还是玻璃,都是没用的东西,不是秦国现在十分需要的,我爹很难腾出人手来做,我只能先自己学会了理论知识后,再慢慢试着做。”
      李映表示明白:“在征服六国前,战力是第一位的。”
      扶苏接着低头去写字,李映凑过去看了一眼,道:“大公子,你还在和韩非吵架啊。”
      扶苏头也不抬,道:“这叫辩论,谢谢。”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人人都认为自己的主张才是最好的,诸侯列国都应该采用他们这一派的学说治国。
      到了战国时期,百家凋敝者多,但存活下来的,仍然不改初衷,他们坚持认为只有自己的主张是最好的。
      而韩非虽然打从心底就不喜欢这个动不动就欺负他们韩国的秦国,但他也不得不承认,秦国的强大,实在是他论证法家最好的有力证据。
      可现在,秦国的大公子、秦国的继承人,他说法家有错误之处,这让韩非如何能忍?
      当面他对扶苏摆出一副我不想说话的态度,回头就命人送了一大篇论文进宫,条缕分析地论证自己法家思想的正确性。
      ——感谢纸的发明,如果是竹简,韩非肯定写不了这么多。
      扶苏反驳韩非论证的信第二天就送到了韩非府上,之后他们师生二人隔着宫墙开始书信往来,其中种种观点,好不精彩。
      据给韩非看病的医生说,这两天韩非的斗志尤其强烈,为了有力气看书写字,他的饭量都翻了一倍,照这么下去,他身体痊愈指日可待。
      嬴政知道此事后,令扶苏将他们两个人的来往书信让自己看过一遍,他因此大受启发,颁布了几个新的政令,让秦国上下的朝臣们因此更加忙碌起来。
      ……
      年后朝中发生的头一件大事,是右丞相昌平君因病被免职,换上了王绾。
      ——在嬴政给了昌平君机会后,一整个过年期间,昌平君未有只言片语,他无视嬴政,嬴政当然不惯着他。
      虽然大王的说法是为了让昌平君安心养病,来日再为秦国效力,但一些敏锐的臣子联想到年前之事,已经嗅到了些许不对劲。
      他们认为这是昌平君,或者说是以昌平君为首的楚系大臣要失宠于大王了。
      当然,这些楚系大臣肯定不包括出生于楚国的李斯。
      因此,近来楚系大臣备受排挤,但李斯却仍旧与众臣往来不绝。
      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不只在朝中蔓延,还影响到了扶苏的伴读们。
      李由并未受到任何影响,照旧读书习武,但芈青开始心不在焉起来,他本就是沉默少言之人,如今话更加少了,时常一个人呆坐着。
      其他三人对此颇为担心,但李由不好出面,王离和蒙华不知该如何说话,商量之下,他们就去寻扶苏帮忙了。
      “芈青?”扶苏擦干净手上的水,微微有些诧异,“我阿父不是说了么,是昌平君病了,为了让他安心养病,才免去他右相之位的,他的爵位还在啊,哪来的这些谣言?”
      “是啊,不知道哪些人开始传这些话……”李由苦着脸道,“偏还牵扯了我父亲进来,这几日,我都不敢跟芈青说话了,生怕他觉得我心怀不轨。”
      扶苏同情道:“那你是蛮无辜的。”
      ——不过,不会是你爹搞出来的谣言吧,扶苏心道。
      这就是扶苏对李斯的固有偏见了,事实上,扶苏很清楚李斯的政斗水平,并不是真的在怀疑他。
      王离忙道:“大公子可有主意,不然我要不敢跟他们两个人说话了。”
      蒙华愁道:“他们都不说话,我也不敢说话了,大公子,怎么办啊?”
      扶苏没忍住笑了:“好了好了,这件事我心里有数了,我看看哪天寻到芈青,去同他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