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国民法医

  • 阅读设置
    国民法医 第660节
      会做饭的都知道,厨房里的肉要是彻底化冻了,其实反而没那么好切了,化的刚刚好,有点软,不坚硬,刚能下刀的时候,就差不多能动手了。
      而且,解剖的过程很长,一次完整的解剖用两三个小时是很正常的,像是江远这种级别的法医,稍微多一点偶像包袱的,多拍几个照片,多摄影几次,时间花费的更多,那对化冻的时间控制就更重要了,不能彻底化开了,以至于腔内乱糟糟的,各种东西都黏糊到一起反而麻烦。
      江远接到电话想了一下,道:“解剖你来做吧,你独立完成没问题吧?”
      “啊?我一个人做吗?”苗瑞祥惊讶坏了。
      他也是有独立验尸的经验的,但验尸和验尸是不一样的,他平时对非正常死亡的尸体验尸记录一下,那是难度最低的尸体解剖,而面前的这具尸体已经有法医解剖过了,二次解剖的难度可就非常高了,苗瑞祥要是有这种自信,那也太不应该自信了。
      江远也不说这个案子已经有了突破,只道:“你让人全程摄像和拍摄,多拍照片多摄像,最好是多角度的。另外,检材多取一些,我知道前面一次解剖的时候应该取过检材了,再取一次也行。”
      江远的这套要求听起来像是为了避免苗瑞祥失误,实际上是给了苗瑞祥一大笔的经费——换一名法医,可不会如此浪费。包括检材之类的,第一次的时候取多一些可以,第二次还取一大堆,还要存放起来,这份开支,大队领导不见得就会同意。
      不过,经验总归是要经费才能堆起来的,只是有些人纯开销经费,有些人是边工作边训练。
      苗瑞祥也很快明白了江远的意思,开开心心的去剖尸体了。
      江远自己收拾收拾,就提前下班了。
      今天就化冻了一具尸体,另一具还被认定为非正常死亡,也就是排除了刑事的可能性,再剩下的最后一具女尸,江远看照片也很难判断,就只能等明天再化冻了看。
      至于说加班,就算江远想加班,也不能自己加一具尸体了,而其他类型的案子,宁台县的警力已经是溢出了,暂且不用他来参与。
      实际上,别看各种刑事案件操作起来状况百出,思路都是大同小异的,稍微有些经验的民警,有个五六年以上的经验,对于大部分的案件类型都已经很熟悉了,无非就是一个权限大小的问题,资源配置的问题,人员管理的问题。
      也就是命案的区别比较大,主要也是发生率太低了,警局往往又会用力过猛,使得命案专案组的操作与普通案件的操作大相径庭。
      第二天一早。
      江远踩着点来上班,就见办公室里已是一片忙碌。
      “江队,昨天第一具尸体的嫌疑人抓回来了,正在审讯,路上已经招供了。”王传星青着眼来报告。
      江远并不惊讶的“哦”了一声,问:“熟人关系吗?”
      也只有是熟人关系,才好这么快的抓回来。
      “是。”王传星道:“嫌疑人是死者的老公,老婆失踪以后,男人声称老婆跑了,也没有报警。”
      江远点点头,有这么一个撒谎的过程,嫌疑人想解释清楚就难了。
      王传星顿了顿,又道:“苗瑞祥那边把一号尸体解剖完了,您看看吗?”
      “那就看看。二号和三号化冻了吗?化冻了的话,三号也由他剖了吧。”江远简单的安排着任务。
      接着就是看苗瑞祥的解剖视频和照片,都是加速拖进度条的模式,不到十分钟看完,基本就知道尸体的具体情况了。因为没什么花头,加上案件都基本侦破了。
      三号尸体是非正常死亡,也属于是可剖可不剖的程度,江远还是倾向于解剖掉。毕竟是水里的浮尸,迷惑性还是非常大的。
      到下午,江远算着时间,自己也到了殡仪馆的解剖室。
      二号尸体是有外伤的,所以,虽然和三号一样,也是生前入水,但江远认为这具尸体大概率涉及刑案。
      解剖下来的结果——并不能指向这个结论。
      单就法医病理学的判断来说,死者就是单纯的溺水身亡,身体外伤是否与之相关,就法医的技术,实际上是无法判断的。
      不过,江远也不着急,先是取了肺部的样本,部分送去理化实验室检验,接着就安安心心的将尸体解剖完,再一件件的写报告和归档。
      速度有点慢,但是,缓慢切割尸体还是很治愈的,让人的情绪安宁,少了焦躁和不安。
      晚间。
      二号尸体的解剖完成。
      江远又顺手画了一张素描,但用软件扫了数遍,都没能找到适配的信息。
      如此一来,案件的难度就有所提升了。
      江远想了想,喊来了申耀伟,道:“2号被发现的地点,有大量的淤泥和芦苇,算是台河的减速带了。你带人去翻一番,看能不能再找到什么物品,能证明2号的身份的。”
      这是海底捞针的法子,但命案侦办中,类似的要求简直多如牛毛。
      申耀伟只高兴自己得到了重用,认认真真的谢过了江远,就士气高昂的带队出发了。
      第916章 走访
      申耀伟沿着台河两岸,搜寻了一周多的时间,周末两天甚至没有回家,一路沿着台河上行取样,走了差不多20公里。
      这个距离已经很不短了,放在以前的宁台县局里,基本就算是到极限了,再沿河搜寻,实验室的负担都要太重了。
      但是,找了这么长的距离,依旧没有找到匹配的硅藻,说明要么是取样的运气不好,要么,受害者的入水点就不在上游20公里范围内。
      这个结论,让申耀伟的情绪变得紧张起来。
      周一清早。
      申耀伟卡着上班的时间,问实验室结果,确定依旧没有比中后,恹恹的去找江远报告了。
      宁台县局自己的案子,有段日子没有这种疑难案件了。当然,这其实也不算是传统的宁台县的案件,而是整个台河流域的案子,放在以前,大概率是要清河市局来统合安排的。又或者,浮尸飘去了其他市,那就跟清河都没关系了。
      也是深知浮尸案的复杂程度,申耀伟报告的时候也是有点无可奈何:“我们开始的时候是300米取样一次,后来改成了150米就取样一次,但都没有比中,这个尸体别是从平洲飘下来的。”
      一具尸体一旦出了省界,案件的侦办难度可就高一个级数了。不仅沟通起来麻烦,关键是经费开销很可能也要多一个级数,这对大部分的县局来说,可谓是死穴。
      不过,这对江远积案专班并不是问题,宁台县的基建速度和基建水平已经是拉满了,从手指缝里露出来的那点残渣,都让法院和检院得了些实惠,相比之下,破案的经费开销就比较充裕了。
      江远想想道:“也不能排除这个可能性。”
      “是啊,能飘20公里的,就能飘200公里,这个案子麻烦了。”申耀伟重重的叹口气,他也是希望能势如破竹的破案的。特别是最近受到江远的重视,申耀伟更是内心存了点建功立业的心态。
      申耀伟的堂兄申耀国是长阳市治安支队的支队长,在警界序列里,属于是非常舒服非常好的职位了。但要论业务,谈及警界内的鄙视链,又穷又专的刑警永远是最上层的。申耀伟不指望自己能像堂兄那样做到支队长那个级别,但如果能在刑警一职上有所成就,也不枉职业生涯了。
      申耀伟的心思多,念头活,想到这里,不禁抬头看看江远,有心试探的道:“据我所知,有些地方的溺亡的案子,尤其是这种上游冲下来的尸体,情况不太明确的,往往就按照非正常死亡报掉了。”
      非正常死亡是相对于正常死亡而言的,谋杀固然是非正常死亡,溺水或者交通事故又或者各种意外死亡也属于是非正常死亡。而在警察这边,非正常死亡是排除了他杀的可能性的,换言之,就不是一个刑事案件了。
      不是刑事案件,自然就不需要侦破了,单就解决而言,是不是就算是解决了?如解。
      江远却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他去年跑了那么多地方办案,办的还都是各地的疑难案件,不可能回到自家地盘了,搞一锅夹生饭出来。
      “喊柳处吧。”江远现有的技术也是有局限的,在dna、面容识别和指纹这一类生物识别技术都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不仅确定尸源,就是确定尸源地都非常困难。
      这时候,柳景辉的推理能力就显得颇为有用的样子。
      等待柳景辉的过程中,江远顺手又比中了几个指纹,将“山南指纹交流群”里的几个话题给清空了一下。
      因为有江远这样的专家愿意积极回答问题,“山南指纹交流群”在痕检中的名气很大,少不了有其他地方的痕检乃至于专家级的人物加进来。江远也都是一视同仁,能回答问题就回答。
      他不像很多著名的专家,成名的时候已经老了,想做事也做不了多少事,所以很珍惜体力和精力,加上许多人不熟悉网络,往往不会在类似的群里回答问题。
      而江远现在积累的指纹鉴定的能力,说是国内顶尖一点毛病都没有,偏偏他才20岁出头,本身又在宁台县这样的小单位里面,每日里除了破案,几乎没有其他什么事情可做,完全是一副精力无处发泄的样子。花个几分钟,比对一下群里的指纹,对江远来说,简直可以说是消遣。
      尤其是“山南指纹交流群”里的成员们渐渐熟悉了江远以后,也知道他喜欢信息回馈,三五不时的报告一下,又有谁因为指纹被比中而判了死刑,或者无期,或者十年期,江远就会觉得很开心。
      另一方面,指纹群里后加入进来的一些专家,开始阶段可能是想找江远做指纹鉴定。他们要鉴定的指纹做完了,总不好意思就退群走人,处于归还人情或者人情利息的缘故,大家往往就会在指纹群里接几个指纹鉴定的活,帮人做做匹配。
      一来二去的,“山南指纹交流群”的规模变大了,解决问题的速度却在加快,又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
      “江远。”柳景辉基本是收到消息就开车过来了,到的很快。
      江远笑着打了声招呼,再请柳景辉坐下,让人上茶的同时,问“有人给你讲案情了吗?有什么想法?”
      “有看到,21岁的女性,不能面部识别,没有dna记录,没有指纹记录,这个本身就很少见啊。”柳景辉顿了顿,问:“不知道你画的素描画像怎么样,什么水平?”
      “跟我足迹鉴定的水平差不多。”江远是需要将这种信息告知队友的。
      柳景辉眼皮子一跳:“你什么时候学的这个技术?”
      “我学东西就是格外的快。”江远觉得解释到这个程度就差不多了。
      柳景辉果然也没有追问,有什么好追问的,这个世界真的有人是过目不忘的,也真的有人是绝对音准的,江远目前展现出的许多技术的水平,都已经是国内乃至于国际顶尖的水平了,不谈天赋谈努力就是搞笑了。
      “如果有这个水平的素描画像的水平的话,那说明死者的面容是不在照片库里的。没有办过二代身份证?”柳景辉一句话推理过来,再往前推理了一步,道:“基本不太可能是城市居民,21岁还没有二代身份证很不方便,大概率是生活在农村,生活条件不佳,家庭条件不佳。”
      江远缓缓点头:“手脚有劳动痕迹,确实有可能。”
      他现在只能是佐证柳景辉的推论,而不能反推。就现在的环境,手脚有劳动痕迹,甚至是长期劳动的环境,其实也不能论证其就生活在农村。甚至生活在农村这个概念,都已经是模糊的了。
      但从另一个方面讲,当前社会,21岁的女孩子,长相尚可,但却长期生活在农村,并长期劳动,这反而是一个很少见的情况。
      柳景辉接着道:“家庭条件不佳,生活条件也不好,又是21岁的女性,长期在农村生活,很可能已经嫁人了……当然,很可能没有领取结婚证。有生育过吗?打胎?”
      这两项在尸检中都是能看出来的。
      江远摇头,道:“没有。基本没有医疗痕迹。牙齿也不是很整齐,没有处理。”
      “只能说是进一步的证明了前面的观点,现在的关键是不好确定她是哪个地方的。”柳景辉琢磨了一下,喝了口茶,又道:“要从尸体发现地点,一直往上走访吗?”
      走访的成本比排查要低很多,就本案来说,基本上就是到附近村子,询问近日来是否有失踪人口,有没有见过某个人,是否有异常情况。
      关键还在于范围,如果上溯几十公里还好说,上溯上百公里,这个工程量就太大了。因为不可能只走访沿河最近的一个村子,反而是更往大山里的村子更穷。再者,穷也是没有标准的,多穷算是穷呢?
      “先走访起来吧。最起码,我们是有照片的,多走几个村子,说不定能有收获。”江远想了想,就果断做出决定。
      第917章 钟声起
      “听说有案件推进不下去了?”黄强民听说柳景辉来了,立即就赶了过来。
      “上次的二号尸体,那具女尸,始终没有确定尸源。”江远从电脑后面站了起来,顺便活动了一下腰背,再道:“这个案子比较麻烦,尸体的腐败原本不是很严重,画了出来,偏偏面容识别不到,这么一来,颅骨复原术也是没有用的。”
      江远敢于开台河工作小组,颅骨复原术是一个大杀器,理论上,只要颅骨尚在的尸体,江远就能通过颅骨复原术得到死者的生前的大概面容,加之国内目前的面容识别技术的广泛应用,确定尸源的难度可能只有普通警局的百分之一了。
      lv6的法医素描学更是对颅骨复原术的另一重的加强,颅骨复原术的普适性更强,头在就行,腐烂不腐烂的都没关系,腐烂成白骨更方便。法医素描学的好处是快,不用像颅骨复原术那样,一搞就是以星期为单位的工作,寥寥数笔,十几分钟,最多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能出图,而且,图的准确度还比颅骨复原术高,应用于面容识别的成功率还更高。
      然而,台河工作小组刚开局,三具尸体里就出现了一具不能识别面容的尸体,多多少少还是让江远有点意外的。
      相比之下,黄强民反而觉得正常,笑笑道:“面容识别不到太常见了,你用画出来的图当照片,电脑肯定是不认的。”
      江远的法医素描lv6得了有段时间了,但用的却不多,黄强民也是不太了解的。
      江远明确的摇摇头,道:“我的法医素描已经练好了,跟足迹鉴定的水平差不多,不会到认不出来的程度。”
      说话间,江远顺手拿了块数位板过来,刷刷几笔,就将黄强民此时的样子画了出来,一点不生动,就身份证照的感觉,但是鼻子眼睛耳朵俱全,人体特征整整齐齐的样子。
      黄强民看的一阵无语,接着又是一阵严肃。
      他当了30年的刑警了,看身份证看了不知道多少,一看瞅过去,就知道该看哪里,要的是什么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