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所以请承徽一定自己照顾好自己,若是缺什么短什么,太子、太子妃跟前不好意思开口的,便悄悄给她送信。
“薛家太太说,她这几年在金陵守寡,家里的日子还能过得下去,全靠长兄帮衬。”
夏守忠顿了顿,轻叹道,“奴才在王家走动一圈儿,瞧着唯一一个真心实意伤心难过、眼泪不干的,也就是这位薛家太太了。”
王熙凤好奇地看着他:“你怎的知道得如此详尽?这么快就在王家铺了眼线了?”
竟然跟小六来报的消息没什么差别,这也是厉害了!
夏守忠慌忙摆手:“奴才哪里来的本事?况也没那个胆量。”
躬身道,“是薛家太太身边的一个大丫头,借着薛家太太赏荷包、请传话的时候,悄悄说给奴才听的。”
王熙凤了然点头:“原来如此。”
看来小姑姑有意结好。
还行,脑子虽然不够聪明,但胜在老实。
把最后一口面条儿咽下去,若无其事地评论:“小姑姑嘴碎心软,跟在谁身边便听谁唆摆。
“若我父亲能有闲心照管她们母子,那她留在金陵自是最好。
“可惜……”
她爹娘自从回了金陵便闭门不出。所谓的“帮衬”,想必也就是逢年过节以王家的名义多送些东西过去,表达自己的“重视”罢了。
漱口洗手,王熙凤又问夏守忠:“我那三封信,你是给我二叔瞧了之后又放回匣子塞进包袱,还是直接交给他了?”
“奴才自是展示了封面给王大人看过后,原样放了回去。”夏守忠弯弯嘴角,“奴才瞧着,王大人的眼睛跟着那三封信转了一大圈儿。”
王熙凤叹口气,摇摇头:“夜路走多了怕遇见鬼而已。平儿都回去多久了?该说的早说完了。”
伸个懒腰,回房睡午觉:“得了,就这么着。你们赶紧吃饭去吧。”
安儿如儿垂眸跟上伺候着。
孟繁霜听得眉心拧起来,等巧莲巧桂收拾了桌子,下意识地悄声去问夏守忠:“既然没打算捎信给父母,那些礼物又没什么特别的,承徽做什么非要让你回王家一趟?”
夏守忠摇头苦笑:“我也懵着呢。别看承徽年幼,她这心思啊,我可真是半点儿都猜不透。”
两个人对视一眼,忽然就从这个奇怪的角度,对彼此生出了三分同病相怜……不不,应该是惺惺相惜!
一切如常。
入夜。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中庭正是清辉满地,半空自是清寒圆转。
王熙凤自己在廊下摆了一小桌酒——自己藏的女儿红,加上剩下的蜂蜜花生,和耿思渺前两天做的玫瑰花馅儿的月饼。
临风赏月。
一开始孟繁霜和夏守忠还兴致勃勃地陪着,一替一声地念着古今咏月咏团圆的诗词曲赋。
一个时辰后,她熬跑了几乎所有人,只有如儿还强撑着陪着她。
而王熙凤本人,也微微有了醉意,笑嘻嘻地吩咐:
“如儿,把前儿剩的香炉、香拿出来,再预备一盏清茶,你姑娘我,我要拜月!”
第67章 埋了
忙碌了一天的太子回到丽正殿,累得一个字都不想再说。
跟着巴心巴肝了一天的庆海其实也疲乏欲死,但这还不到他歇着的时候,跑前跑后安排完了沐浴更衣,又安排了太医推拿,再安排下一桌子饭菜,这才在旁擦了一把汗。
“今年这是要起秋老虎。都这个日子了,还这么热。”庆海擦了一把汗,躬身跟太子告罪,“奴才都臭了,去清洁一二。”
太子却没吭声,看着一桌子鸡鸭鱼肉,半点胃口都没有。
没得到太子的允准,庆海自是一动不敢动,眨了眨眼看向主子:“爷?”
“这油腻腻的……”太子皱着眉,歪在大大的圈椅靠背上,无精打采。
庆海看了一眼桌上的满满当当,忽然脑筋一转,歪头把膳房送菜的小杂役叫来,问他:“今儿晚膳,太子妃和顾良媛处,也是这些?”
“主子娘娘们是这样的。两位小主子不爱吃,太子妃娘娘让熬了鸭子肉粥,配的凉拌菠菜花生豆儿。小主子们进得香。”
庆海又瞥一眼太子,见他一动不动,又接着问:“那宜秋宫呢?”
“听说那边耿承徽留了白天的西瓜,瓤子榨了汁和面,瓜皮混了番茄炒了,晚膳三位都吃的瓜皮捞面。
“额,听说王承徽吃了三碗,还被孟司训勒令加了半个时辰的晚读,不让坐,遛达着读的……”
小杂役战战兢兢,但说得活灵活现。
庆海先觑着太子坐直了身子,忙道:“这个面,膳房会做么?”
“这面心思用得巧妙繁复,做起来却极容易。有一刻钟就能好。”小杂役已经明白了庆海的用意,顺着他的话,接得极快。
庆海满意一笑:“太子爷暂时没胃口,想先喝碗茶。
“大热天,你们也伺候得辛苦。这桌子菜,太子爷赏你们了。
“过个两刻钟,依着宜秋宫的面,送些来。”
顿一顿,又指那小杂役,“还是你送来,若不好吃了,咱家也有个人可罚!”
小杂役激动得肩膀直抖,跪下磕了个头:“咱们这起子膳房的混账私下里常胡吣:
“咱们整个儿东宫,嘴巴最刁、最会吃的,便是王承徽;个人厨房手艺最好的,却是耿承徽。
“今儿这面,是耿承徽做的,王承徽又连用了三碗。必是不错的。
“若是小人竟猜错了,愿意任由赵公公责罚!”
太子听得有趣,回头看了那小杂役一眼,笑道:“这小子的脑子倒清楚,庆海不妨信他一回。”
庆海笑嘻嘻地答应:“能让太子爷赞这一声儿的,奴才哪儿敢不信?”摆手让小杂役快去办了。
太子这才放了庆海离开。
待庆海也洗了澡换了干净衣裳回来,小杂役已经捧了煮好的面和炒好的瓜条番茄卤子回来,规规矩矩站在旁边,只看着宫女上前给太子盛面拌面。
见他不抢着出风头,庆海心里更加满意,招手把他叫到一旁,悄声问了名字,又低声吩咐了几句,这才上前伺候太子。
一大碗吃下去,酸甜爽口,极为痛快!
太子心里高兴,却不好没有缘由地赏赐,便只是嗯了一声,夸了一声“面不错”,然后也起身散食。
庆海忙跟上。
溜溜达达,主仆两个“顺脚”便又走到了宜秋宫。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太子边走边念,玩赏皓月。
庆海却听出了一丝伤感,轻笑道:“虽然昨儿是十五,因有些阴天,却不如今儿的月色好。老人儿常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竟应验在今年。”
太子却没有顺着他的话扯开关注,轻轻喟叹一声,低声道:“其实……二哥当年,对我不错……娘娘对我也很好……”
庆海没敢吭声。
先废太子、追赐的义忠亲王,他只对不跟他争抢的人好。
太子爷还是承王的时候,年幼,却又不算幼子;皇帝不重视、母妃不疼爱、兄弟不扶持,最是孤单无助的。
这种没有威胁的“亲弟弟”,先废太子乐得笼络了给自己积攒“孝悌”的好名声,还能顺手培养出一个日后死心塌地替他办差的“亲王”大臣。
所以一直以来,并未搅和进之前夺嫡风暴的太子爷,对于先废太子的狠毒暴戾,也没有过切身、直观的感受。
至于先孝仁皇后,那是个真正善良的好人。
满宫里的所有皇子公主,就没有她厌憎、打压、苛待的。
“我还记得十年前,哥哥们都还好好的……那年我刚议亲,也是中秋宴,他们都围着打趣我,二哥给我解围,却被哥哥们联手也按住灌酒……
“娘娘笑得两只眼睛都弯起来,叫了我过去,让我躲在她凤座后头,说我还小,亲自替我挡了酒……
“二哥在下头跺着脚攥着拳大喊:我是太子,你们再灌我酒,明儿我,我,我……
“他‘我’了半天都没‘我’出个章程来,父皇笑得手里的酒都洒了。
“我躲在娘娘身后,露了头替他喊:明儿一人赐他们两个最美貌的妾室,让嫂嫂们揪他们的耳朵!”
太子一边说一边笑,却又红了眼角,落下泪来。
庆海也弯下腰去,轻轻地叹了口气。
那次的宴席他也在,年纪小,只敢躲在外头竖着耳朵听。听得太入神了,还被师父赏了一脚……
那次宴席上围着太子打闹的皇子们,加起来,六七个……
后来夺嫡,各自结党,又倏然背刺,自相残杀……
如今,全没了。
就连先孝仁皇后,三年前,也没了。
“昨儿宴上,除了我和阿详、阿许,父皇当年自傲的龙生十九子,竟然凋零若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