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废太子的奇妙旅行

  • 阅读设置
    第266章
      宋熙容他们这兄妹三人,还真是巧的,每个人都是生了两个孩子。
      拖家带口地过来,虽然是一个大家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小家。
      这宅子是君舒婉盯着布置的,她也是最熟悉的。
      总要带着舅舅们也熟悉一下,还有两位舅妈,都是极好的人。
      宋彦也跟着,前段时间他也忙着,但是宅子的事情,他也出了不少的力。
      比如空调电器的安装,都是他看着说明书,一步一步慢慢来的。
      这边表兄妹带着大家熟悉新家,宋熙容和君郁夫妻二人也带着两位老人家在宅子里转了转。
      宅子才买了没多久,虽是修缮过了,电器也安排上了,但还是差了些意思。
      君郁和宋熙容都舍不得爹娘过来吃苦,一遍介绍着,一遍又说起以后这里可以如何如何改造,那边又能做一点什么东西。
      说得滔滔不绝的。
      老夫妻听着也欢喜。
      说个很实在的问题,来之前,他们不是没有忐忑过。
      边城,即便是从前宋家风光的时候,做生意都没做到这里来。
      太偏远了,也太穷了,气候环境也不好。
      “对了,之前宋庭回来说,这边可能要发生干旱,再加上我们一路过来的路上也听人说这边发生干旱了,今日进城,我瞧着还好。”宋老太太问。
      君郁:“确实是旱了一段时间,幸好澜儿从那边弄回来一些高产量又耐旱的粮食,也就是岳母吃过的红薯,这旱情粮食歉收的问题,算是基本上解决了。”
      宋熙容补充:“还有澜儿带回来的农家肥,普通的庄稼,虽然歉收了,但是这几日刚收获,村里人都在说,居然没有减产多少。”
      君郁又跟着道:“主要是下过两场大雨,每次都下了好几天,极大程度地缓解了干旱问题。”
      夫妻二人说着,老夫妻二人心中也更安定了。
      他们年纪大了,虽然还没到手脚不麻利的程度,但是以后还是得靠子女照顾。
      毕竟容儿已经出嫁了,虽然女婿是个好的,但他们也怕拖累女婿一家。
      虽然他们今天才到,但是靠近边城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也有了不少的见识了。
      条件是艰苦了一些,不说跟从前的京城相比,就连他们的家乡也比不上。
      但是,家里居然有空调,冰箱,洗衣机这样神奇的东西。
      有了这些东西,生活也方便了。
      宋老太太说:“依我看啊,也别找什么仆妇了,去年回乡之后,我们一家人都是靠自己动手的,日子也过起来了,家里的好东西多,听宋庭的意思,以后可能也没有什么奴仆了,只有雇佣关系,怕是不保险。”
      老太太说的,好像也没有问题。
      宋熙容跟君郁对视了一眼。
      君郁:“这事情呢,再慢慢商量吧。”
      他和夫人现在都有事业要忙碌,没办法做到日日在老人家身边尽孝。
      这些高科技电器,确实是能改善生活,但是身边没个照顾的人,他们也不放心。
      至于奴仆的问题。
      其实原本也就是君郁和君秋澜今日要去找段文商量的其中一件事情。
      去掉奴隶制度,他们之前就提上日程了。
      只是这个事情太过于复杂化。
      不是简单一句让官府出面说以后不能豢养奴仆,那些富人家就能完全照做的。
      与此同时,也要改善雇佣制度的法律,君郁参考了另一个世界的劳动法,得到了一些心得。
      苏长寻叫过来的人,其中有一位,也是擅长律法的。
      今年,一直在改善,完善,他们现有的律法。
      依法治国,这没什么毛病。
      只有大家人人都遵守法律了,这个世界才能更和平,安全。
      各项各类,都要考虑周全的。
      要一步步慢慢实施,让百姓们逐渐习惯改善过后的法律。
      下午,宋卓和宋越也把自己的小家安顿好了,让妻子和孩子们都歇一歇。
      他们也过来听大姐和姐夫讲故事了。
      一年多的时间,变化太多了。
      顺便,他们也能提供一些在江南那边打听到的消息。
      “年初的人头税,江南那边是一个都没放过。”
      自然也包括他们一家。
      就算是江南总体富裕,但是对普通村民来说,上至耄耋老人,下到刚出生的婴孩,都要交税,同样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宋祥叹息一声:“不知道边城这边如何,离江南那一代不远的青州府,已经乱过一场了,都是农民起义,到头来也没闹出一个好结果。”
      农民起义,一般都发生在暴政时期。
      可见,这个人头税,是真叫天怒人怨。
      这也就只是他们听说过的,离得更远一些的地方,还不知道有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不用想,肯定是有的。
      只是这个时代通讯不方便,大家获得消息的渠道也不多。
      再说了,大部分的起义,都是小规模的闹一场,恐怕都闹不到皇帝面前去,皇帝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个事儿,就已经被当地的官员给解决镇压了。
      “边城情况尚可,周边临近的州府也一样。”君郁解释说:“今年本就突发旱情,几个知府都联名上书了,请求发赈灾粮。”
      粮食没到位。
      但是年初就下达圣旨要收取的人头税,后续也没多少消息了。
      刚开始的那几个月,还有文书发下来催促的。
      后来可能是其他地方乱过几场,再加上这本就是边城,又发生了旱情。
      上面的人也要担心,万一真把边城的百姓逼到绝路了,哪怕他们自己闹不出事情,但他们大可以打开国门,放戎狄进来。
      也就是要死一起死的意思了。
      所以这事情,基本上算是略过去了。
      宋老太太若有所思:“那澜儿要造反的事情……”
      她顿了一下:“别的事情,可以都不跟我们说,但是这个事情,总归事关重大……”
      她倒是不怕造反。
      如今的皇帝,确实是越来越不像话了。
      他们在江南,听到的消息更多。
      除了那些皇子的外戚在朝堂上明争暗斗之外,皇帝自己也在折腾。
      劳民伤财的。
      他们外孙就很好,外孙做皇帝,肯定比现在那个皇帝好很多。
      就是他们之前听宋庭说,以后没有皇帝了。
      这个事情,他们属实是就无法理解了。
      都要造反了,以后不当皇帝,那国家如何治理?
      “娘,澜儿要这么做,不是为了皇位,不是要万人之上的地位,他要造这个反,是为了解放咱们老百姓。”宋熙容解释。
      解放老百姓。
      这个说法倒是新鲜。
      “快与我细说一番。”
      宋卓和宋越也来了兴趣。
      “两位兄弟别着急。”君郁找出一本册子,这都是他们初步要做的事情。
      他说:“且听我慢慢与你们讲……”
      一家人聊起造反,反而是像在唠家常。
      君秋澜这边,马不停蹄地赶到剧组,算是没迟到。
      反倒是颜景觉得他稍微有点儿喜感了。
      “我又不是要你上班打卡,迟到了也不会扣你片酬,你敢这么着急做什么?车呢?买了车,不用?”
      君秋澜笑了笑:“守时是最基础的礼貌,至于车的问题,我去老师那边,就没让悦姐跟着了。”
      “你这老师还真是神神秘秘的。”
      就算不愿意出山入世,君秋澜的朋友上门探望一下,总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吧?
      颜景总感觉那位砚耕先生生活得与世隔绝似的。
      凤城穷是穷了点儿,但是应该也没有走不出的十万大山吧。
      君秋澜半天就能去一个来回,再加上帮砚耕先生办事还得耗费时间,那就意味着,砚耕先生住得也不算偏远吧?
      颜景又在心里画了个问号。
      君秋澜也在琢磨这个问题了。
      那边的事情越来越多,他这个领头人,长时间不露面,确实是不合适的。
      总不能每次都晚上过去找大家商量问题吧。
      现在是初期,还算好,真到需要跟上面硬碰硬的时候,他还时常不露面,那就真的不像话了。
      这样要大家怎么能服他呢?
      总不能就靠他的一个信念,然后就誓死追随吧?
      人心是很复杂的东西。
      现在大家都还能因为信念感去追随,但是他们要走的这一条路,会发生很多的问题。
      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千奇百怪的变化。
      有的变化是可控的,但有的变化,那就成为不可控的了。
      如今,外祖父他们一家也过来了。
      他也得要想办法去解决霍将军的问题了。
      霍将军的家人都还在京城。
      真到他们这里东窗事发,霍将军面临威胁,那他们的宏图大业也不用再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