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三国]“病弱”谋士,战绩可查

  • 阅读设置
    [三国]“病弱”谋士,战绩可查 第118节
      然而,不知什么原因,陈王刘宠并未加入诸侯攻伐、扩张的队伍,而是一直留在陈国这块一隅之地。
      最终,这位有望兴复汉室,却还未来得及在乱世中散发光芒的汉室王侯,因为袁术莫名其妙的记恨,死于刺客之手。
      顾至回忆刘宠的经历,倒不是为了哀悼这位令人扼腕的王侯,而是因为他想到了另一件重要的事。
      “天子……会不会在陈王的领地?”
      郭嘉与戏志才停下讨论,同时看向顾至。
      “董贼作乱时,陈王曾自称‘辅汉大将军’。”
      顾至补了一句。
      辅汉大将军,光是从字面意思理解,其中蕴藏的含义就足以令人端看。
      何为辅,辅佐也。
      更何况,刘宠与刘表、刘焉等所谓的汉室宗亲不同。
      刘表、刘焉都是汉室远亲。说是宗室,实际上,他们都是西汉王侯的后人,与皇家的血脉已隔得很远。
      而刘宠与刘宏都是东汉汉明帝的直系后代,若按辈分,天子刘协还能喊陈王一声“从祖父”。
      当然,最重要的是——
      原著小说中的刘协极有主见,他会青睐于曹操、刘虞、刘备这种曾经表露过忠汉之态的朝臣,自称辅汉大将军的刘宠自然也在他的青睐范围之内。
      “阿漻的猜测不无道理。”戏志才第一个表达了认可。
      天子刘协若是有余力选择投奔的对象,血脉相近又有强大武力震慑的陈王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如此说来,当天子在各州、郡出现的时候,确实只有豫州并未传来音讯。”
      郭嘉若有所思地应和着,倒是察觉了一件事。很多时候,顾至虽然没有明确的消息渠道,但他的猜测往往都很有道理,仿佛掌握了他们所不知的情报。
      “诚然,那时候豫州乱得很,豫州牧与颍川太守三个月换两次,根本无暇掺合这些。”
      郭嘉压下心中的疑问,略带几分嘲弄地评价,
      “但反过来想,正是因为豫州混乱,其他人的目光都掠过豫州,反倒不会有人往诸侯王的身上怀疑。
      “所有人都想‘奉天子以令不臣’,却没想到天子放了几道虚假的烟雾,将所有人耍得团团转,自己倒是选了一个合适的栖息之地。”
      “你说这话,是嫌自己活太久了?”
      戏志才睨了郭嘉一眼,语带警告。
      哪怕他与郭嘉同样离经叛道,至少他知道有些事明面上绝不可说出口,
      “天子的言行,也敢妄议?”
      “这里只有你与顾郎,我只在你们面前妄议,有何不可。”
      郭嘉丝毫没把这句告诫放在心上。顾至就不用说了,戏志才虽看着不好相处,却也不会随意攻讦他人,胡乱传播他的不敬之举。
      “阿兄说得对,奉孝且注意一些。”
      正所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即使大汉的楼房就快要倒塌了,可在它彻底倒塌之前,刘协到底还是天子。
      在封建社会,封建王朝,不管心里这么想,明面上都得和光同尘。藐视皇权可是大罪。
      郭嘉知道他们是好意劝诫,不再犟嘴。
      眼角余光捕捉到一个熟悉的人影,郭嘉当即朝着顾至挤眉弄眼:
      “顾郎,你的文若来了。郭某不便打扰,先行告退。”
      什么叫“你的文若”?
      顾至还未来得及因为荀彧的出现而高兴,郭嘉的神来之语让他险些被口水呛住,霍地睁圆了眼。
      放了个大招的郭嘉没有多做解释,已同手同脚地溜远。
      让顾至颇感意外的是,戏志才虽然没有像郭嘉一样说出奇怪的话,但他同样走得干脆:
      “你与文若一同回去吧,我先走一步。”
      “阿兄……”
      望着戏志才眼中微茫的疑问,顾至顿了顿,到底没有问出“袁术攻打徐州是否与阿兄有关”之类的问题。
      “无事。”
      军营人多眼杂……下次再问吧。
      戏志才却误以为他方才的挽留是因为惶惑与不舍,迟疑片刻,抬起手,轻轻在他的发顶触碰,一触即离。
      “待凯旋而归后,你我再在昌邑聚饮一场。”
      “好。”
      顾至目送戏志才远去。片刻后,荀彧来到他的身侧。
      不等他开口,荀彧便交代了曹操找他的原因:
      “主公爱才如渴,想让我援引荐举。”
      因为出兵豫州,想着颍川、汝阳名士众多,曹操想要挖白菜的毛病又犯了。
      顾至很能理解曹操的心情。来都来了,不过来集个卡,多少有些说不过去。
      “文若举荐了何人?”
      “颍川陈群,陈长文。颍川钟繇,钟元常。”
      又是两个曹魏名臣。只不过,因为三国中的人物太多,顾至对这两人的政治贡献与著名事迹已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陈群是九品中正的提议者,还曾打过郭嘉“不治行检”的小报告;钟繇后来位列三公,是有名的书法家。
      荀彧简单介绍了这两人,与顾至并肩走着,往住所的方向折返。
      他与顾至的营帐挨得极近,平时找寻彼此只需走上几步,格外方便。
      “去你帐中,还是我的帐中?”
      “到文若帐中来一局手谈。”
      “好。”
      斜阳照落,在素色营帐上落下红晕,如若一个面红耳赤的看客。
      同一时刻,远在豫州的张绣走进营帐,在一男子身边坐下。
      “文和,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似要征讨豫州。我们可要正面迎战?”
      他身旁的男子正是谋士贾诩。贾诩貌不惊人,行止平和,谁都想不到,正是此人在长安搅出大乱,不仅让夺取大权的司徒王允身首异处,还让李傕、郭汜充当开路的利刃,白忙活一场。
      听了张绣的询问,贾诩没有开口,只是在沙地上写下了一个字。
      ——等。
      第87章 孙策周瑜
      张绣不知道贾诩要他等什么。
      他的叔父对贾诩极其钦佩, 张绣即便有着不同的想法,也只能将所有质疑压在心中,装出一副信服的模样。
      如果只谈论近两个月的成果, 他对贾诩确实是有些信服的。
      与李傕、郭汜决裂后带着他们全身而退,智取南阳,占据豫州,与陈王等人达成协议……
      一桩桩,一件件, 至今为止还未出过差错。此人的眼光与计谋,的确非凡。
      张绣听从贾诩的话,格外耐心地等着。他等到三天后, 曹仁率领青州兵包围阳安, 五天后, 临近县城发出求援的信件, 七天后,阳安即将失守——
      贾诩还让他等。
      张绣坐不住了。
      他倒没有急冲冲地去寻贾诩,当面质问, 而是找到了自己的叔父,半真半假地抱怨:
      “贾文和什么都好, 就是太喜欢故弄玄虚。每次向他问策, 他都不说出个所以然, 只告诉我要如何去做。
      “譬如这回,曹操大军来势汹汹,我虚心地向他求教, 他却只让我‘等’。等了一日又一日,等得阳安城都要失守了,他还让我‘等’。等等等, 等他个阿翁。”
      张济瞥了年少气胜的侄子一眼:“他与你说明前因后果,你就能懂了?”
      叔父的话让张绣一噎,却还是犟着头:“那也总比一无所知强。”
      “事以密成。何况,那些聪明人心中的弯弯绕绕不是我们能懂的。倘若他向你解释了一个甲,你又要询问乙;他向你解释了丙,你又要询问丁。问来问去,无穷无尽,哪还有其他事可做。”
      这话让张绣答不上来,可他仍然有话要说:“叔父,你就真的这么相信这个贾诩?万一他是在毫无根据地胡说,害我们失了先机,陷入被动的局面,那可怎么办?”
      “那就被动。”
      张济为自己斟了一杯酒,一口饮尽,回味着口中的醇香,
      “你可知董太师、王允、李傕郭汜为何守不住长安?”
      望着张绣若有所思的侧脸,张济寓意深长地教导着唯一的子侄,
      “不是因为他们缺兵少粮,更不是因为他们时运不济,而是因为他们身边没有得用的‘策士’,也不懂得分辨谏言,当自己是全天下最聪明的人。”
      “这天下的奇才,多如牛毛,可这牛毛也分粗细。我们既然找到了其中最粗的一根,就该紧紧抓住,不要让牛毛折断,或是被风吹走。”
      张济说得情真意切,丝毫没发觉自己的侄子露出古怪的神色,好似被他的形容呛了鼻。
      贾诩那张平和内敛、胸有成竹的面孔在张绣的脑中浮现,慢慢长出牛耳朵与牛鼻子。而后,变成牛的贾诩从自己的屁股后方拽下最粗的一根毛,递到他眼前,粗声粗气地哞了一声:“抓紧了。”
      张绣差点没因为这个遐思而笑场。他连忙板起面孔,静下心,恰巧听到了叔父的最后一句总结。
      “西楚霸王何其强也,最终不过是一个败字。我不求在乱世中成就霸业,只愿能择一安身之地……”
      张绣越听越觉得不对劲,惊疑不定地看向叔父:“叔父,你不会是要投靠那个曹操吧?”
      “想哪去了。”张济嗔怪地摇头,“曹操不过侥幸得了一个兖州,哪里是什么值得投效的明主?就算以后不得已,不得不投靠曹操,那也是以后的事。”
      张绣不由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段谈话,他对贾诩越发恭敬,哪怕阳安被破,汝南北部被曹仁连破三城,张绣也始终沉住气,不曾派兵支援。
      到了第十五天,张绣终于知道贾诩让他等的是什么——
      预谋夺下徐州,抢占龙气之地的袁术,因为“僭越称帝”“意图谋害天子”“谋逆不轨”等罪名,被破虏将军孙坚斩于马下。
      孙坚杀死袁术,占据了他的势力,杀死了一些不服从他的人马,接着便率领大军撤出徐州,不再攻打陶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