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重生七零卖大菜,人生赢家定是我

  • 阅读设置
    重生七零卖大菜,人生赢家定是我 第132节
      【第250章第250章华夏的罗马】
      “菜饭一毛五一碗,生煎八毛钱一两,再加三两粮票。”
      六妮正在往嘴里塞属于她的最后一颗生煎,听到八毛钱一两的时候,筷子停住了。
      八毛一两?一两四个?两毛钱一个?一毛钱一口??!!
      一斤鸡蛋也就1块钱,她这么一顿就吃掉了整整一斤鸡蛋??!!
      原本感觉还能再吃四个的马六妮同志,突然就觉得撑到嗓子眼了,生煎被筷子夹着从她张大的嘴里挪了出来,双眼死死盯着那大白胖生煎,怎么看怎么都像金子!
      倒是沈春花的关注点不太一样,
      “不要肉票吗?”
      “不要,这是沪市。”林国庆摇摇头,“不然你以为我为什么每次沪市回来都能带块肉回来?”
      沈春花:“……我以为是你出差给的肉票。”
      “分的那点肉票也买不了那么大块肉吧!”
      所谓的“全国保沪市,沪市保全国”可不是空话一句,
      沪市第一次凭票供应猪肉是55年的时候,历时23天,后来因为生猪到货较多,第24天起便取消执行肉票了。后来是57年到64年期间,实在是全国猪肉紧张,才又执行了七年半的肉票。生猪资源一够便结束执行,
      即便是十年动荡时期,他们也就76-79年那么三年是按人定量,凭票供应猪肉的,其余时间,都不需要。
      在计划经济时代,沪市70%的生猪都是由外省市调入。先是江、浙、皖三省为主要调运地,后扩展到鲁、赣、鄂、湘、川等地。
      而沪市作为全国工业品制造大市,以这些生猪为互换物,往外省运各种日用工业品。国家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工业中心城市与主要农副产品供应省市的互动。而沪市,年年都能超额完成任务。
      普通老百姓其实不一定能看懂国家政策,但是能不能拿到手里,能不能吃到嘴里的,才是最能切身体会的。
      沪市,就是这个时代的华夏大地的罗马,对他们来说最困难的时候,可能也就是60年代那会儿,牛奶供应降低到一周一次。
      而那个时候,在沈春花的记忆里,别说什么鲜奶、奶粉了她见都没见过了,能从河里捞到浮萍吃,已经是她那天极大的幸运。
      或许是因为曼德拉效应,到后来,再说起这段岁月的时候,除了土生土长、结结实实经历过那段岁月的沪市人,估计谁来都是“怎么可能不要肉票?”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林国庆给杨师母掏钱的时候,沈春花还不死心的问了一句,结果杨师母点头,
      “是覅的呀!阿拉没开店前也是在厂里上班的,我每天下班就去菜市场买一小块肉,今天肉片炒卷心菜,明天青菜炒肉,后天又是肉丝炒花菜,就是贵了点!不要票的!”
      说起这个,杨师母的脸上还挂着身为沪市人的骄傲,却不知道这话给听的人,尤其是六妮。
      所以,住在沪市,只要有钱,天天都能吃到肉吗?
      站在路边车站等车的时候,对面弄堂里挤挤攘攘的,楼与楼之间,吊着无数根绳子,上面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裤床单,风吹过时哗哗作响,下面则是一排洗衣机挤满了小巷子,妇女同志们在里面穿梭忙碌聊天。
      六妮木愣愣的问他舅,“舅舅,那是洗衣机吗?”
      “是啊。”
      “她们……每家都有洗衣机吗?”
      林国庆往对面弄堂里眺望了一下,然后笑了笑,
      “也不算每家吧,有些可能是共用的,不过的确比我们那儿多。”
      “买洗衣机……不是要工业券的吗?”还有街上那么多自行车,沪市人怎么会有那么多券啊?
      “嗨!那工业券本来就是从沪市发出来的,人家有那么多厂!肯定会优先本地的嘛!他们城镇居民是按人头定期发放工业券的,而郊县农民,向政府交售生猪的奖励也是工业券。”
      拿到券的人家不一定要买东西,但他可以把票子卖出来,城里要是有人家没有洗衣机票却想买洗衣机的,就可以问人家买券。
      沪市的票券交易,可比他们那儿自由的多了,林国庆去买电视机那会儿看中的那堆家电,要不是沈春花说先不要买,他早就想办法从沪市弄券买回家了。
      书本上说首都怎么怎么好,首都人民日子过得怎么怎么幸福。六妮没去过,也没见到过,但是沪市人民的生活,她是实打实看见了。
      一切在她们那儿紧缺、买不到、见不到的东西,在沪市人眼里,都是日常。
      “……要是能住在这里就好了……”
      她还在看对面弄堂里的洗衣机,声音小的只有自己能听见。
      “嗯?你说什么?”林国庆疑惑的问了一句,然后下一秒,就看见了前面开来的车子,
      “到了到了,快快快!上车!”
      站在一个地方看风景,头扭三百六十度也就那么一圈,坐在车上,趴在窗口,见到的,就又是不一样的场景了。
      车子穿过南京西路,那楼高的,她脑袋卡在玻璃窗口,使劲往上抬才能看到头。
      马路那么大!她感觉她们乡最大的那条路都没这儿的一半宽!还有那些挂在高楼外面的食品公司招牌!真好看!
      “诶,明天要是谈的顺利,晚上我们回市区里来住呗?”林国庆紧挨着沈春花,小声的在她耳边说道,“回程票是后天下午,我们后天白天可以来这边逛逛,你想买什么就买点回去!”
      沈春花的表情虽然没有六妮那么夸张,但也是紧贴着汽车玻璃,眼睛瞪大老大的往外看,一点都不想落下。
      “到时候再说呗!”沈春花头也没回的搭着话,说不心动是真的,但是沪市的钱好像跟他们那儿的钱有壁,她怕她们买完鸡苗后兜里空,到时候看着什么都喜欢,摸着什么都买不起!
      林国庆也不气馁,反正他带路,明天直接拉回市里,找到招待所付了钱,那就肯定得住下了。春花看到喜欢的东西,瞳孔就会发大,到时候自己就掏钱!都买下!
      “快看!到外滩了!”
      【第251章第251章凡间和天堂】
      六妮回去后,姐妹们都围着她问,沪市是怎么样的。
      她憋了半天,憋出一个形容,“就像美国一样。”
      “哈哈哈哈!死丫头!你去过美国嘛!就说像美国一样!”
      她当然没有去过美国,但这恐怕是她学渣脑海里,最高的形容词了。
      四点钟的公交车上,人还没有那么多,林国庆一句外滩到了,让她从车厢右边跑到左边,左边跑到右边。
      好大的江!上面好多大船!路上好多小轿车!比刚才火车站出来那边还要多!
      那树怎么长的!那么高!那房子!那房子!那么高!那么漂亮!她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房子!那柱子得好几米吧!那是一层吗?前面那个屋顶还是圆的?那是不是就叫城堡呀!
      哦哦哦!人出来了!那门不是往外推的,是转圈圈转出来的!那门会转!
      一群行人要穿马路,公交车顺势停了下来,六妮就见那个转圈圈的门里走出来几个金发碧眼的老外,瞬间瞪大了眼睛。
      “外国人!外国人!舅妈!金头发的……唔!”
      前面或站或坐的乘客都回头看了过来,饶是沈春花都觉得六妮有点出洋相了,一下子捂住了她的嘴。
      果然就见有人嗤笑了一声,嘟囔了一句乡巴佬,就是这嘟囔全车人都听到了。
      六妮的脸一下子就涨得通红,觉得连累舅舅舅妈一起丢脸了,不过林国庆和沈春花对于这声嗤笑倒是没怎么在意。
      他们本来就是乡下来的乡巴佬,不就是被人喊破了身份嘛!有什么羞的!
      况且林国庆出发前还特地叮嘱过,在外面能忍则忍。就算是罗马也有很多流氓,还分帮派呢!他们这种外乡人,最是没有背景的,能少惹事就少惹事,被说两句又不会掉一块肉。
      沈春花松开六妮的嘴,拍了拍她的脑袋,说了句没事,你看到什么跟我们说,别叫起来。
      六妮红着脸点点头,但已经不敢出声了。林国庆往后看了看,小声的跟她介绍着,
      “那是外贸大楼,都是涉外单位,有外国客户来来去去的很正常。”
      “外贸?”六妮眨眨眼,“是赚外汇的吗?”
      林国庆笑着点头,打趣她道,“是呀!得英语好!你要是不放弃学业,高中好好学点英语,争取考上大学读个英语系,说不定就能被分配到这边来上班了!”
      这里面坐着的可都是精英!喝的是咖啡,赚的是美元,他这种乡下村办企业的科长,怕是给他们提鞋都不够看的,谁家要真能进去一个,那一辈子就稳了呀!
      六妮虽然羡慕精英,但也不会因为这么几句话对自己产生点莫名其妙的自信,
      “我肯定不行!我英语考试就没拿过30分以上的。”六妮撇了撇嘴,“大表姐倒是很有希望。”
      林淑英不偏科,不管是英语还是数学都排在她们高中年级前十,老师说过,考上大学的希望很大。
      一提到她们家大囡,沈春花和林国庆都忍不住露出了牙齿,
      “诶!对啊!不知道大囡想不想考到沪市来!到时候我们来看她都不算麻烦!”林国庆忍不住就开始做梦了。
      “这是她想就可以的吗?难道不得努力考出个好分数来,让沪市的大学挑中她才有机会?再有,最方便的难道不是省城的大学?”
      “省城肯定没有沪市好啊!省城能吃肉不要票嘛!省城能有那么多新鲜玩意儿买吗!省城能有那么厉害的单位分嘛!”
      夫妻俩谈论了半天让女儿去哪里读书比较好,就没一个想过林淑英能不能考上大学的事情,哪怕她现在高二都还没结束。
      六妮趴在窗户口看着外面的道路建筑,耳朵自动屏蔽了边上舅舅舅妈的讨论,脑子里想的则是,
      肯定会有办法不通过上学啥的留在沪市吧?就好像刚才渝城那家人一样……
      就算自己不能住在这里,她也要努力赚钱才是,以后让自己的孩子住到这里来,成为沪市人!让她/他能不用种地,天天喝奶,顿顿吃肉,洗衣服不需要手,乘风凉不需要扇子!
      这里的每一步每一景都深深的吸引着她,像是突然打开的潘多拉盲盒,凡间和天堂的区别大概也就这样了。
      等上了轮渡,她的嘴依然没有合上,但已经学会了努力不让自己叫出来。
      越市水网密集,但是大江不多,她见到最多的就是小渔船、乌篷船,那么大的轮渡,一次性能上几百甚至上千人的,她真的没见过。倒是省城那边听说也有这种载客的摆渡船,但反正她还没机会体验过。
      六分钱一个人,带自行车的要一毛二。
      林国庆说再过一个小时,他们就得挤在一堆自行车中间了,沪东沪西跨江上班的全靠摆渡船,这也算是他们的“公交车”之一。
      “那一个月下来也挺贵的啊……带自行车的,一个月下来也要六七块呢!他们一个月工资那么高吗?”沈春花咋舌。
      林国庆趴在栏杆上感受江风,“啧,人家又不是我们难得坐一次,人有月票,一块五一个月,随便坐!”
      六妮蹲在她舅妈边上,双手紧紧握着船栏,听着她们聊天。
      嗯,她们这样坐一趟船就要花半碗菜饭?好贵哦!但是这么过江,感觉好厉害!
      轮渡没坐多久,很快就到了,下了船,出去没几步就是公交车站,起始站车子就等在那儿,都是位置。
      沈春花带着六妮照例挑了最后一排坐,林国庆去售票员那里买车票。
      “有月票吗?”公交车售票员先是问了一句,林国庆摇头说没有,才再问道,“坐到哪里?”
      “古华农场。”
      “三个人,两块五毛五。”
      后排的六妮又又又瞪大了眼睛,
      “那么贵啊?”林国庆买完票到身边坐下的时候,沈春花也小声的嘀咕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