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法医 第712节
戚昌业无奈道:“无头案子确实是很多的。但从好的地方想,一般的间谍网都是以本地策反的人员为主,所以,撤回的情况还是很少的。重新潜伏的情况居多。”
“20年了,还不撤回吗?”
“只能说有可能。但是没必要,策反人员留在本地才是有价值的资产,撤回去了,可就只能养着了,变成负资产了。”
“这样……”柳景辉沉吟起来。
戚昌业续道:“一般的间谍网,很高级的情况下,才会有一到两名的己方的情报官员,更多的时候是一个都没有。这些情报官员也多是做联络工作,弄不好就有外交身份……这个案子,目前还没有看到有高价值的情报的可能性。”
己方派出情报官员在异国他乡执行潜伏任务,这是非常高级的间谍网络,就像是警察派遣卧底在犯罪组织中一样,如此巨大的风险是要有相应的收益的,而普通的犯罪组织,能值一名警察的风险吗?而警察卧底,就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吗?
同样,将己方精心训练的情报官员派出去,他就一定能够收获更多的情报吗?更进一步的讲,这名情报官员要是被抓了,会不会泄露的情报比获得还要多。
所以,哪怕是戚昌业接触的谍报网,多数也还是本地策反的成员组成的。
“这样的话,就要重新梳理一下张校明死前做的那些工作了。我记得有人好像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了。”柳景辉说着拿起电话,就让人去找资料。
不一会儿,王传星就拿着东西进来了。
前面的专案组,早就根据各方的证词证言,以及走访周围,确定了张校明死前三天的行动轨迹。
看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时间,可以说这套轨迹图做的是非常扎实的。
就是没用。
刑侦就是这样,不能破案,一切白费。
刑侦的苦,和机关的甜,是一一对应的。
江远将轨迹图拿过来,慢慢的翻了一遍。
柳景辉和戚昌业还在讨论案情,并开始不停的搬运物证过来。
“报纸找过来了吗?”江远看完了张校明的行动轨迹,同样没什么心得,办法依旧是要求更多的资料。
戚昌业停下跟柳景辉的对话,喝了口水,道:“他们在几个报社里翻记录呢,现在主要是要确认登广告的人名。当年刊登广告,也没有什么实名制,拿钱过去就能登,也没有说要身份证什么的,还不知道嫌疑人用了多少个名字。”
“就算不是规定的时间,也应该是在规定的报纸的规定版面,以醒目的标志来刊登广告,才能起到密码的作用。”江远随口提醒了一句。
“江远是懂行的。”戚昌业坐了起来,看看江远,再笑道:“我们也是这样翻查的,现在是查到了两份报纸,但还没有查全。再一个,他们也在翻译,但因为密码本不全,翻出来的内容也不全面。”
“先把查到的送过来。我可以帮忙看看。”江远用他常用的解释,道:“自从上次做了那位密码专家的案子之后,我这边也有看一些密码学的东西。”
戚昌业毫不意外的狐疑的看向江远:“你学了密码学?”
“水平还行。”
“唔……好吧,我让人发图片过来?”戚昌业心想,你密码学的水平再高,难道能比我司的密码学专家的水平高?不过,这个案子显然也不是单纯的依靠密码能破案的,戚昌业更不会将证据藏着。
一会儿,戚昌业就拿了一台三防笔记本过来,将里面的图片展示给江远,道:“我们现在查到的,嫌疑人常刊登的报纸有两家,《中国电视报》和《民主与法制》,中缝广告,30个字以内,时间不定。登报人的名字均是‘刘关张’三姓。”
“三国啊。”江远一边说,一边看三防笔记本里扫描出来的报纸中缝广告。
只见第一页的中缝广告:现有公牛两头,三岁口,青色,皮毛鲜亮,身体健康,因生产变动需要出手,有意者请呼bp号:126***
江远指了一下bp号,问戚昌业:“这个bp号是假的?”
“应该是假的,每个广告里的号码也不一样,还没来得及细查。”戚昌业也才接手不长时间。
江远点点头,再继续一个个广告翻过去,时不时的也做个笔记。
戚昌业在旁边等了一会,注意力渐渐转移,继续跟柳景辉谈论起来。
很快,各方的电话开始打过来,戚昌业更是忙碌起来,不得不单独开了一间办公室,开始了现场办公。
这份工作显然并不轻松,很快,戚昌业就开始焦头烂额起来,喊人的声音开始越变越大。
江远和柳景辉则是小声讨论,声音开始越来越小。
终于,在戚昌业的声音开始飙起的时候,江远招手将他叫了过来。
“我这边有点发现。”江远道。
“从哪里?密码吗?”戚昌业更觉得意外,他都没见江远出门,而新增的证据也就只有密码本。
“对。”江远回答的很痛快。
戚昌业难以理解的道:“你把密码翻译出来了?我们收缴的密码本只是部分。”
他不是不信,只是觉得不合情理。不完整的密码本,自然难以完整的翻译密码,而且,这些东西如果江远能搞定,自家的专家岂不是更早出成果。
江远不需要解释那么多,只摆摆手,道:“嫌疑人这里摘录的密码不全没错,但我们考虑的,应该是,他为什么摘录密码。”
“为什么?”
江远展开自己的笔记本,道:“我认为是嫌疑人记不住这么多密码。李殿忠文化程度偏低,估计在记忆密码方面也没什么兴趣,所以,他才将部分密码摘录下来。从摘录的密码可以看出来,他摘录的多是一些不常用的词句,还有一些数字,字母的代称。很可能是为了方便查询。”
江远说到这里,再着重道:“换言之,一些李殿忠已经熟悉的密码,他反而没有摘录下来,这方面,我整理了一下,发现有一些高频词,可以做合理的猜测。”
“中途岛吗?”戚昌业迅速的想起了这个二战中著名的密码故事。
“没错。”江远用手在面前划线:“三,代表油印厂。”
第1004章 既临时又预谋
中途岛的典故,属于是众所周知的小故事,放到几十年后,如若中国的疆域延伸至此,“af缺少淡水”好歹得是一条成语。
它所包含的密码故事也是通俗易懂的,所以,戚昌业等人一下子就理解了江远的分析。
“所以,油印厂是李殿忠经常写在密码里的场所?”戚昌业琢磨着,开口道:“是因为他在这里工作的原因吗?不对,交通员也不应该向谍报小组的其他成员暴露自己的工作地点,多次暴露更没有必要。这样看的话,油印厂就是该间谍小组的工作目标?”
戚昌业说完,看看江远,再看看柳景辉。
柳景辉道:“你是搞间谍的,你说了算。”
“我说了算有什么用,得看事实是什么样的。”戚昌业先甩锅,再道:“我把你的想法发给专家们听听,那个,你把具体的分析说来听听?”
“我写给你吧。”江远的密码学尚未得到认可,也不着急表现什么,就规规矩矩的写了几页纸,让戚昌业转交给有司的密码专家们去核对。
戚昌业忙忙的联系本部,更新资料。
他这边也不可能知道所有相关的情报,只能是遇到什么,就问什么。
你来我往的传递了几次资料后,戚昌业深深的看了江远一眼,又钻进了一间独立办公室。
半个小时后,戚昌业走了出来,道:“确认了,三确实代表油印厂。”
江远也没问怎么确认的,问:“再呢?”
江远给出的不止一个单词。另外,这种最简单的单表代换加密,知道的单词多了,就更容易猜测出其他单词所代表的意思了。
而以李殿忠发出的中缝广告的数量来说,戚昌业单位的专家们,应该还能解析出不少情报的。
戚昌业绷紧的表情因为一个笑容就松解了,摇摇头,道:“不知道你怎么学的,才多长时间,你就变成可以破译密码的专家了……我们的人仔细查了一下,李殿忠所在的油印厂,还真的有涉密的业务。”
“什么业务?”
“给一些单位,包括涉密的研究所的三产单位印刷材料,包括宣传材料,也包括开会的一些资料。”戚昌业顿了顿,道:“这些三产单位本身是不涉密的,但有资格参会的领导,很多都是研究所里的干部兼职的,他们开会的资料,不一定是三产公司开会所用的,还包括研究所开会所用的。”
戚昌业说的三产公司,本身就等于是各个单位的外围公司。90年代的国内气氛,也是希望子女们在国家单位任职的,也就是所谓的“有正式”工作。在各单位编制都不足够的情况下,一些单位为了解决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就干脆成立了一些外围公司,做什么不重要,赚不赚钱也不重要,纯粹是为了解决就业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三产公司的业务,大部分都可以说是一塌糊涂,要说最认真的,也就是开会了。
不止三产公司要开会,各个研究所,院所或者公司单位,都需要开会,而且开的非常认真。越是靠近业务线的领导,也是需要准备大量的材料,哪怕用不上,也得准备起来。
而在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一些领导也是愿意省钱的,就将印刷或者油印会议材料的活,转给自家或关联的三产公司去做,属于是废物利用的范畴。
只是没想到,李殿忠这种人,也盯上了废物们。
怕江远不理解,戚昌业又特意道:“张校明所在的工厂是部委直属的工厂,规模又大,所以是会负责很多在京的业务的。该部委相关的许多单位,也会利用他们的场地和人员,油印厂这种三产,往往是打包在里面的。”
“会有什么样的会议涉密?”柳景辉问道:“如果只是从垃圾中挖宝藏的那种,这个间谍小组的危害也不会太大吧。”
“现在还不好说,因为是没有破获的间谍组织,所以损害评估也没做过。”戚昌业越说越认真,再缓缓道:“我举个例子吧,现在已知的,当时很多成果认定会,就会在该工厂组织。那理论上,油印厂就会油印成果认定会上用的很多文件和资料。不一定是很核心的那种,但是……”
“已经是涉密的水平了?”
“对。而且也要看对方的保密意识。比如就我询问来看,那时候有的地方单位的过来,一些数据数字都是放在脑子里的,都不愿意形成文件一路拿过来,怕在路上丢了怎么样。但是到了这边,他会找油印厂将一些数据打在文件里,因为给上面的领导看比较好看……”
柳景辉脸色一变:“这个危害很大啊。”
“恩。所以,张校明很可能不是因为想要搞下岗而被干掉的,而是因为要同时裁撤这些三产公司,才被干掉的。好在李殿忠被他们自己人给灭口了。”戚昌业叹口气:“漏洞暂时算是补上了。”
“这不对吧。”柳景辉反倒皱起眉头来:“如果李殿忠是如此重要的情报来源,哪怕危险,也舍不得将他灭口吧。油印厂当时还在吗?”
戚昌业的眉头也皱了起来:“在。油印厂在李殿忠死后,又苟延残喘了两年多的时间,规模越来越小,最后跟着三产公司一起撤掉的。”
“是吧。这样看的话就不合理了。如果说,命令李殿忠杀死张校明,是为了保住油印厂,那就是为了保住情报来源。那李殿忠死了还保护油印厂有什么用,这不是本末倒置。除非……”
“油印厂的情报另有来源?”戚昌业跟上了柳景辉的节奏,一语叫破,并不由自主的皱起眉来,好半天,道:“交通员是暴露在外的,通常来说,是跟着核心情报来源的。”
做交通员的,其实是冒着更大的风险的,而之所以有交通员这个角色的存在,一定是为了降低核心情报源的风险的,否则,多一名交通员只是多了核心情报源的风险,那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事实上,整个间谍小组,都是为了降低核心情报源的风险的。让核心情报源做最少的谍报工作,而将转移情报,传递消息的风险转嫁给交通员和谍报员,是间谍小组存在的意义。
而从这个角度来解析,李殿忠高坠而亡,本身就是斩断了风险,完美体现了间谍小组的行事逻辑。
对方只要更换一名交通员,稍加训练,就可以让小组继续工作。
“情报源在油印厂的话……”戚昌业皱眉:“二十年了。当年的情报源如果年纪比较大的话,说不定都退休了。这些人里面,出国的也有不少人了……”
“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江远突然打断了戚昌业思维。
戚昌业自然的看过来。
江远道:“李殿忠是去找东西的。从现场的勘察来看,不像是伪装,确实是认认真真的在找东西。而且,这个也符合他们的行为模式。”
“这不是谋人和谋物的讨论了……”
“既谋物,又谋人。”江远接手这个案子这么长时间,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的,此时颇为肯定的道:“我认为,凶手本身就是有杀死张校明的计划的。所以,谋物是真的,杀人也是真的,因此,虽然张校明回来的突然,但凶手的手段却异常的果断!”
“有道理。”柳景辉不懂现场勘察,但见江远如此有信心,等于是立即更新了信息,将这个前提条件加入到自己的推理中,立即赞同道:“先杀人,东西就有可能落入警察手里,所以要先找东西,再处理掉张校明。”
戚昌业顺着他们的思路,道:“所以,凶手碰上了突然回家的张校明,既是临时决定杀人。但又是有预谋的。”
“对,这样也更能解释两人的对峙状态。”江远摆了一个姿势,道:“张校明显然以为是普通的入室盗窃,所以想用恐吓或驱逐的方式,将人给赶出去,他可能还会威胁对方放下东西之类的,否则就高声喊人……”
江远:“如果张校明认识凶手,他的站位应该会有所变化,也会更有防备。我记得,张校明也是接受过军事训练的。”
90年代的厂矿工人,都是接受过长时间的准军事化训练的,比如年轻人被编入民兵连,民兵营的,厂矿自己的保卫和联防任务,运动会开成军事五项运动会,并提前训练的也不奇怪。
江远一边说,自己也是思考着,道:“说明李殿忠虽然是厂里的编外职工,但张校明不认识他。但李殿忠果断杀死了张校明,我之前说过,他捅的位置以胸口为主,张校明的身高不低,比李殿忠要高半个头,这不是着急或者意外而捅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