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国民法医

  • 阅读设置
    国民法医 第708节
      就好像现在的很多案子,用“侦破”这个词都显得贫瘠,就是用警务通扫了一下,直接出结果了。真正考验刑警的反而变成了文明执法,证据合规之类的问题。
      而建门院的案子,恰恰相反。
      它是命案积案,又因为死者张校明的身份特殊,是张家的孙子,就使得案件一方面在资源的层面基本拉满,另一方面,它的调查方向又受到限制。
      牵扯到政治的东西都很烦,尤其是刑事案件,主打的是一个追求真相,但政治有什么真相可言,政治只有站队而已。
      假如张校明的死亡,真的牵扯到政治原因的话,就算是江远,也很难调查了。
      准确的说,调查涉政的案件,反而更需要准确的调查。
      诚然,江远可以要求张校明的姐姐张校雅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以江远今时今日的地位,张校雅大概率是会愿意的,问题是,没有前期的准确调查,张校雅应该提供哪些信息呢?
      张校雅又如何判断哪些信息值得说出来,哪些信息不值得呢。
      如果是普通的刑事案件,警察的要求其实是全说出来。在审讯室或询问室里,警察会问的非常细致,其细致程度跟普通人的聊天是完全不一样的。广度方面更是如此。至于哪些东西是案子里有用的,哪些东西是案子里没用的,
      而且,像是张家这样的情况,张校雅这样的身份,她知道的信息是很多,但适合都说出来吗?
      有些东西,她可能愿意说出来,别人也不愿意听。
      另一方面,许多政治相关的信息本身就是主观性的,很多都是小道消息汇集而来的,或者说的委婉一点,是来自于利益相关方的信息汇总和再分析。
      这种主观性的消息要不要说出来呢?说出来又有多少真实性呢。
      但不说这些主观性的消息,又要说什么?就比如张校明的死,是因为张家的敌人吗?那张家的敌人有哪些人?就这个问题,都不可能有客观性的回答。
      所以,哪怕最终是需要张校雅来回答一些问题,江远也得知道问题是什么。
      这些只能从卷宗中抠答案了。
      这一看,就是一天。
      第二天起来,也是接着看。
      刑事科学技术,本质上就是一种技术,说破案如做题是有点轻浮了,但基本流程就是这样。
      江远扒着卷宗,也是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已知条件,要么,就是希望从现有的条件中,找到一条破题的路径。
      这两件事是串在一起做的,时不时的,江远还要接收其他人递送过来的简报。里面是他们对已读的卷宗的大略描述。
      这让江远能够大略的了解案件的全貌,如果有兴趣的话,也可以深入的再阅读。
      与此同时,更多的信息也送了过来,尤其是新拍摄的照片,大量的发过来,时不时的还有新修复好的胶卷送到。
      江远这样看了两天,这日中午——毫无征兆的,没有任何人提醒的,江远将目光放在了一张油泥的特写照片上。
      油泥来自于死者的指甲缝,这并没有太奇怪的地方,受害人张校明死前的工作单位,就有自建的油印厂,负责一些厂内的宣传文件的印刷,也是张校明常去的地方。
      另外,当时的油印物的印刷质量是不稳定的,即使不去油印厂,只接触油印产品,偶尔也会在指甲里塞入这样的油泥。
      不过,只在指甲缝里塞入,双手的其他部位却都干干净净的情况,还是非常少见的。
      江远再翻出现场的照片看了看,接着,又找出王福庭的供词,仔细的阅读起来。
      如果说现在的调查,比20年前有什么优势的话,王福庭算是最主要的部分了。他毕竟是本案的目击证人,虽然效果有限,能力也有限……
      而对于凶杀过程,虽然时间极其短暂,但负责审讯的民警,还是尽职尽责的做了非常详细的询问。
      江远很快就找到了杀人者与被杀者之间的身体接触的过程。
      在张校明倒地的那一刻,他应该是短暂的接触了凶手,至少在王福庭看来,是触碰到了凶手的。
      如此一来,油泥的来源,如果它确实是从凶手身上转移来的话,那凶手就有很大概率是同事了。
      这也能解释很多问题,比如为什么一见面就要杀人,为什么人来人往的建门院筛不出凶手来。
      不过,仅仅这么一点油泥还是不足够的。
      江远想了想,再打电话给王传星,道:“你做个统计,看看有哪些人,跟张校明做过同事的人里面,后来飞黄腾达了……恩,这个统计回头再弄,看看曾经住建门院的人,有多少人,后面飞黄腾达了!”
      要说,这种直接寻找受益方的法子,也是当年得不到的优势了。
      第997章 撸单
      “九十年代末的人,到了现在,赚钱了,飞黄腾达了,功成名就了,也不稀奇。不过,你让王传星统计的这张表,确实是有点意思。”
      柳景辉对江远提出的新方案,颇为感兴趣。
      他和江远都是侦办过多次积案的人了,所以,大家心里都明白,侦办积案的重点不是重走前人走过的道路,就算你的技术非常好,推理能力非常强,但经过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再走一遍前辈们走过的路,就一定能做得更好吗?
      做出夹生饭才是正常的。
      尤其是刑事案件,许多案子做到最后,其实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的,找到的凶手如果确实不承认,如何证明自己办的不是冤假错案呢?
      时间会让证据泯灭,不仅会消除证明凶手有嫌疑的证据,也会消除那些能证明无辜者无辜的证据。
      所以,很多时候,侦办积案就是要找到前人没有做过的角度才行。
      新的角度,新的路线,还可能有新的证据,这是比较好的侦办方案。当然,也不见得就一定能够侦破案件,但这样的法子,对于一起命案积案来说,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江远提出的“飞黄腾达”方案,就是一个新角度。其核心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所谓的谁获利谁主谋。
      这也是行政中最常用的一种推理策略了,内核及具体分析有成百上千份的论文和专著可看,但实际应用起来,反而不是那么容易的。
      柳景辉很喜欢江远对推理流的“妥协”。
      柳景辉仔仔细细的看过王传星提供的名单,再啧啧两声,道:“你真别说,这90年代末的京城人,活到现在的,条件都不差,最差的就是没买房的,只要买了房,起码都有几百万的身家。但确实有些人,比其他人的条件更好。好的多。”
      “毕竟20多年了,而且,总有些人沉下去了吧。”
      “恩,这也是你这个方案里的bug,要是有的人升上来了,后来又沉下去了,怎么算?”
      江远思忖着,用探讨的语气道:“也不一定要看到现在怎么样。事发后几年,特别是五六年的时候起家的,应该要多加留意吧。”
      柳景辉点点头:“是个思路,一般的罪犯,也等不到你十年以后完成许诺,三五年的时间就够长了。不过,我更新一下你这个思路吧。”
      “您说。”
      “任何起势过的都算。只要曾经收入暴增的,暴富过的,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继承的也好,炒股得来的也罢,或者捡漏来的什么的,我们什么都不管,反正建门院就这么大一块地方,任何曾经富过的人,都列为嫌疑人。”
      “可以。”江远表示赞同。
      “升官的也算。”
      “恩。”这个点就比较敏感了,江远也不多说。
      柳景辉就将名单丢回给王传星,再让他继续修改。
      王传星这时候就已经是彻底的精细化操作了,建门院里的住户名单全部拉出来,分门别类的交给不同的人,再将所有人过去二三十年的经济状况,事业发展,人生轨迹全部列出来。
      总共四栋楼几百名住户,分给二十多个警察来做,一会会就筛的清清楚楚。
      这里面能筛的点是非常多,除了银行存款、证劵账户、房产和车证以外,每个人每月的话费金额,交通费用,是否乘坐过商务舱或者头等舱,是否有出国旅行乃至于留学的经历,子女的教育开支和老人的医疗费用等等,都可以作为底色。
      从警察的角度来看,普通人其实都是千篇一律的,能花的钱就那么多,基本都是花在刀尖上,再偶尔在一些特殊的地方花钱。
      但如果是隐藏的有钱人,则往往会在一些莫名其妙的地方花额外的钱,或者说,他实际上并没有太在意开销的问题,甚至有意在一些不引人瞩目的地方花更多的钱。而只要有类似的条目出现,警察自然就会多加关注。
      很快,一张30多人的名单,重新放在了江远和柳景辉的桌面上。
      柳景辉和江远分别阅看,同样是配着卷宗和电脑后台的资料。
      只一会儿,柳景辉就给第一排的10个人打了叉号,道:“做生意的,还有几个贪了钱的,但感觉不像是我们要找的人。”
      “咱们要找的人,得会飞爪。”江远眉头微皱,道:“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到90年代的时候还能学会这个东西。对了,这还是个年轻人,不满30岁。”
      “恩,但不能直接筛年龄,钱不一定是自己花的。再者,也不一定就是住户,也可能是住户的家属或者什么人。”柳景辉开始思考之后,想的就多了。
      江远想了想,道:“我是认为,这起凶杀案,越来越不像是入室盗窃引起的死亡案件了。从这个角度看,如果不是入室盗窃引起的,那凶手显然是有更大的理由,更多的利益,才会做这件事。”
      柳景辉“恩”的一声,道:“我明白你的意思,是想比较直接的构建一个,杀死张校明而获利的名单。这个方向确实是可以的,先考虑这个方向,不行了,再说其他的侦查方向……”
      柳景辉说着,自己开始总结,道:“首先,凶手是开了500块的价格找人来开锁的。说明他手里是有钱的。其次,他从张校明这里,拿走了上千块钱的钱和物,事后还跟王福庭分了,属于是非常大方了。从这两点来看,凶手的经济状况应该是比较宽裕的。”
      柳景辉一边说着,一边开始在名单里找人。
      总共30多人的名单,再加上年龄等因素,很快就有两个名字被柳景辉拉了出来。
      “先调查他们看看。”柳景辉也不搞什么复查的,现在资源充沛,只怕没有线索可查的。
      不过,20多年前的年轻人,现在也是老的够呛了,好在京城之人,迁居者少,这两个人还都在本地生活,调查起来并不困难。
      几辆警车轻飘飘的开了出去,算算时间,估计总要几个小时才能出结果。
      柳景辉拍拍面前的卷宗:“来都来了,要么,把张校明的工作单位,也这么撸一遍。”
      他是觉得这个方法挺好的,限制条件也多,真撸下来,实际名单上的人也不多,调查起来的负担也不重。
      江远自不反对,整个积案专班的成员于是再次被发动起来,找出该工厂的名单,再分到个人手上,一个个的调查。
      比起之前,现在的流程还更快一点。
      而且,相对于居住于建门院的以机关干部为主的同事们,单纯的工厂工人的条件往往并不好,能够达到“飞黄腾达”和“功成名就”水平的,少之又少,两千多人的名单,最后拉出来的也就是几十个人,调查起来就更方便了。
      第998章 峰回
      中午。
      返回的警车开始明显增多,刚刚腾出来的办案中心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大部分被带回来的人,连嫌疑人都算不上,依旧属于是群众,所以进的都是询问室,而非讯问室。
      比起讯问室,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审讯室,询问室要温馨的多,通常会有沙发坐,有水喝,还能看到审讯民警难得一见的笑容。在这里,也不会被上手铐,更不会有安全带一样的锁链扣着胸,简而言之,就是尚能维持做人的基本尊严。
      大部分人进到询问室里,说说当年的故事,做一份笔录就差不多了。有疑问的则会继续做笔录,不断的被询问,继而渐渐向审讯靠拢。
      将人带到警局来询问,就是为了询问的严肃性。
      一个人在自己家里的时候,在单位或者户外的时候,会习惯性的胡说八道,仿佛撒谎没有成本一样。
      事实上也是没什么成本的,但在警局是不一样的。
      警局里的每一句对话都会被记录下来,会被反复询问,也会被进一步的客气的质问,继而被厉声讯问。
      少数已经搬迁到外地去的人,也是被带到当地的警局里询问的,所谓小案电话,大案上门,建门院案是京局有名的重案,负责去带人的警员,连打电话都非常谨慎,生怕会打草惊蛇。
      效果亦是……毫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