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法医 第683节
柳景辉听的激动起来:“如果是这样的话,凶手就不会是纯粹的陌生人了。受害人家里并没有多少钱,也没有丢失什么贵重物品。凶手如果是陌生人作案,没必要盯着他们家不放。这样看来,凶手很有可能是通过某种途径,接触到了受害人家的钥匙,然后自己配了一把出来,然后不断尝试?”
“很有可能。”江远再看一眼马蹄镜,不停点头:“很可能是先配了一把钥匙,打不开,然后自己拿回去用锉刀磨,然后再过来尝试,还是打不开,再回去用锉刀磨,这更能解释钥匙的大小变化,锉刀把钥匙给磨小了一点,粗糙度也降低了,但长度基本没变!”
“熟人……或者不是那么熟,但能接触到钥匙的人。”柳景辉不断点头:“我来列个单子!”
第955章 名单
“关于案件,现在有新的情况向大家汇报。”
柳景辉再次出现在会议室里的时候,头发是乱蓬蓬的,身上带着好久没洗澡的酸臭味和清新的方便面味,脸也油乎乎的,简而言之,就像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专案组民警的样子。
江远、黄强民、郎亨、苏山明等人齐齐坐在会议桌的另一端,等着听柳景辉讲。其他人或坐或站,还有的人骑在椅子上看,就是非常正宗的案情分析会的样子。
专案组把许多派出去调查的刑警都给拉了回来,这是所谓的收齐拳头准备打人的动作,也可以认为是牺牲了前期的许多调查成果,为了更大的目标而准备的样子。但不管是哪一种,都代表着专案组的重视,以及对调查方向的纠偏。
许多专案组的成员对此都是有话要讲的——大部分刑警还是更熟悉和习惯正向的常规的调查模式,尤其是后期加入的前代专案组成员,他们对江远和柳景辉的熟悉程度有限,又对430案关心则乱,此时能按捺住情绪不立即表达反对,已经是多年干人锻炼出来的城府了。
柳景辉开始缓缓的描述最新的案情进展,并辅以自己的构想,以及江远的技术分析。
这一天多的时间让柳景辉好好的整理了一番思路,而在案情分析会上,给地方的刑警队做案情分析,这属于是柳景辉的老本行了。
柳景辉深入浅出的讲过,又细细研磨了一遍,专案组的组员们的表情态度已是完全变了。
柳景辉看着他们的脸,就对这种表情很熟悉。
当此时,见还没人站起来挑刺,柳景辉才将捏在手里的大招放出来,仔细说起江远对锁具锁芯的分析。
“这属于是证据吗?”苏山明第一次听到这样的分析,也跟柳景辉之前一样,倍感惊讶。
柳景辉看向江远,笑道:“江队,您来说说。”
江远于是约略的说了说对锁芯内的痕迹的鉴定,再道:“这是我对痕迹鉴定中的一个判断,回头可以出痕迹鉴定报告。”
江远知道警察最喜欢的是什么。
“这个判断好!这种痕迹被覆盖了,又添了新痕迹,以后估计也会遇得到!”苏山明连声赞叹。
柳景辉咳咳两声,道:“这是江队才好出的痕迹鉴定报告,你有类似的物证,要找江队才好出报告。”
旁边有老警听的皱皱眉:“这是比较特殊的情况吗?”
言下之意,就有问江远是否在作伪或放水的意思了。
江远摇摇头,道:“我回头会写篇论文,发表在期刊上的,鉴定报告也会附上去的。这一次的锁芯内的鉴定的难度略高,其余的没什么。”
这就解释了鉴定的真实性的问题。至于说难度什么的,江远就没必要讲了。
但在场的刑警们,大半都能听得懂。
从别人说话的内容、语气、语音和身形中,听出对方隐藏的一些想法或观念,属于是刑警的基本操作了。
黄强民更是呵呵一笑,略略撇嘴,心道:以后这种要出高端报告的事情,也还是应该要有条控制线的,总让人白嫖,容易让人难以判断别人的价值,这对其他人建立正确的三观应该是不利的,也对社会的总体发展不利……
黄强民一下子就想的远了。
这时候,柳景辉才说完了解释的部分,开始谈到实质:“这是我整理的名单。名单主要由几个部分构成。首先第一个部分名单,是所有曾经接触过钥匙的人,这部分主要是由受害人的丈夫麦祖卿回忆叙述,再加上一些受害人的亲戚等人的回忆。主要构成,就是受害人一家,父母双方的几位亲戚,几名麦祖卿的同事,女儿的几个闺蜜。”
“第二个名单是扩大化的名单,也就是不确定他们是否有接触过,但我们认为是有条件接触钥匙的。就比如女儿的一些同学,她可能在上体育课等课程的时候,将钥匙留在了教室里,以当时班级的管理方式,基本上,全班同学都可以认为是有接触的可能的,一些老师也是如此。但外班的同学通常不能。另外麦祖卿的一些同事,一些常来往的亲戚,死者隋莹雪常去的美容院和理发店等等,也都列入了此名单。”
“第三个名单是周边的前科人员,包括曾经受过惩戒的少年犯。”
“第四个名单是曾经居住于附近,或者在附近工作过的,有配钥匙经验或学习经历的人员。虽然钥匙经过多次打磨,显的不是太专业,但我们考虑,这一方面可能是配钥匙的来源的问题,另一方面,配钥匙可能也是需要相对专业的设备?”
柳景辉一口气说出了几个方向的考虑,列出的名单也是密密麻麻的一大串。
10年前的调查,基础就打的不错,也基本将受害人的住宅附近的人员都给记录在案了。尽管如此,柳景辉的这个单子列出来,人数依旧是多的超乎想象——当然,是超乎普通人的想象。
在场的刑警们都很镇定。开第三次的430案,这次要是不排查个上万人,领导都会觉得自己没用上劲。柳景辉的名单虽然挺长的,但在大家看来,完全就是合理范畴内。
“要怎么排查?”郎亨等柳景辉说的口干舌燥,喝水的空挡,问了一句关键问题。
这么多人的一个名单,你不能全体审讯吧,哪怕是审讯,也不能是旷日持久式的审讯,得有一些关键点,供刑警们把握。
当然,如果实在没有思路,要用时间换空间的话,那就派人照着名单想询问,也叫走访,属于是早年侦办案件的神器了。
“事实上,我们的名单可以做的小一点。”柳景辉顿顿,道:“我觉得,地理因素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想想看,假如凶手多次尝试开锁,还有闲情逸致回去锉钥匙,再重新开锁,这个过程,他一定是要住的离受害人家近一点才方便吧。”
“这种人是变态吧。”有刑警喊道:“目的可能就是入室强奸或者猥亵,但是个阳痿或者早泄男,弄裤子里了。”
柳景辉点头:“确实有这个可能性,但想想看,变态难道在自家附近,找不到合适的目标吗?他有这么挑吗?”
“受害人是他的白月光?”
“那凶手跟受害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联系的相对紧密,有很大的可能性是强联系人。”柳景辉轻轻反驳了一句,再道:“一般的变态,在自己方便、熟悉和感觉安全的地方犯罪,更符合常理,我推荐以受害人的家为圆心,逐步扩散的走访调查的方式!”
第956章 走访
“车速慢一点,不要开那么快。咱们是去办案的,不是准备变成案子的。”刘文凯坐在副驾驶上絮絮叨叨的,主驾的民警装模作样的“嗯嗯”两声,实际车速一点没变。
他知道自家中队长只是啰嗦,实际上根本不在乎车速。现在要是停车换位,刘文凯开的一定比他还快。
作为宁台县二中队的中队长,刘文凯这次是被黄强民派来了粤省走访。
10年过去了,隋莹雪家周围的邻居们,许多也都更换了居住地,或者更换了工作,更换了房子等等,有的人家的孩子长大了,自然也会去了外地读书,乃至于举家搬迁的。
对专案组来说,调查这些人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但越是这种,越是有调查的必要,派出的也都是精兵悍将。
呲……
车停在了一家工厂门口,刘文凯下车,等着本地的民警跟门卫交涉了以后,再走进厂区。
“不愧是珠三角,你们这的厂子,规模真不小。”刘文凯仰头看看四周的厂房,都是几层楼高的大建筑,长几百米你的厂房随处可见,而且是一个厂区挨着一个厂区的。
本地民警笑笑,道:“这都不很大的厂了,几千人的规模而已。”
“治安管理很困难吧。全是外来流动人口,还都是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刘文凯随手一掏,就挠住了本地民警的痒处。
这么大规模的厂区,厂子的管理负担很重不说,区域内的民警责任也不轻。有的地方可能吵架就出警了,厂子里就得打架才有空过来看看。
“谁说不是,我们这边,是真的苦哈哈,要福利有加班,要休息有加班,真的是每天睁眼就在处理纠纷。”本地民警抱怨起来也是很真诚的,难得有个合适的情绪垃圾桶输出一下,平时工作期间,这些话又不能给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们去说。
刘文凯太知道派出所的民警们的想法了,熟练的做着心理按摩:“就有个人说的,都是急事、难事、琐碎事,你们这边还比我们复杂,动不动就有大案要案冒出来了。”
“是啊!”本地民警大为赞同的感慨起来。
一行人到了工厂的宿舍,才渐渐停止了聊天。
这间工厂是两班倒的,现在有白班的工人去上班,也有夜班的工人在休息,还有些年轻人大声说话,来回走动,外放音乐和抖音,有点像是中学的宿舍,又比那混乱复杂。
“应该就是这间了。”工厂的宿管是位40多岁的大妈,刚好就是工人妈妈的年纪,威慑力十足,但看着警察也没什么畏惧感。
大妈使劲敲敲门,再推门而入,喊道:“大小周,有人找。”
宿舍内总计有6张高低床,能睡12个人,但宿舍内的面积比较大,看着倒是挺宽敞的,这会儿也没住满,总体来看,住宿条件还算不错,就是卫生做的颇为糟糕。
“什么事?”一个男人跳了下来。看着二十多三十岁的样子,短发短袖短裤,就是一个夏天会出现的普通的不修边幅的男生的模样。
“周建涛吗?”本地的民警比较了一下手里的照片,道:“我们是开发区派出所的民警,这边有几名外地的民警有问题想问你……”
本地民警说过,就将位置让给了刘文凯,自己很有威慑力的打量着四周。
“啥事?”周建涛平静地看着进门的多名警察。
刘文凯的二中在江远来之前,常年做的都是八大重案,也就是暴力犯罪相关的案件,抬眼一看周建涛的眼神,下意识的就来了感觉,语气瞬间调整成了攻击型的:“不怕警察的?被打击过吗?”
“没有。”周建涛深吸一口气,让情绪再次平缓下来,道:“我们不做亏心事,自然也不怕警察。”
“有这个觉悟的人很少的。”刘文凯笑一笑,再抬头看看两边,问:“你还有一个弟弟吧,周设涛,在吗?”
这兄弟两个的中间名是建设,既不符合传统的起名规则,以他们的年龄来说,也是有点土气的,就刘文凯的理解,这俩孩子的家庭条件应该是相当不好的,这里说的不单单是经济条件,还包括文化和家庭氛围等内核。
而这样的家庭条件,在犯罪市场上,就属于很正常的水平了,甚至属于偏好的那一类。
刘文凯上上下下的打量着周建涛,他家距离隋莹雪家只有百多米远,事发时,两兄弟分别是16岁和18岁……
刘文凯再看周建涛冷静的表情,心下突然有种捡漏的预期,心下已是认真起来。
做刑警的,排查走访是基本功,这个过程中,嫌疑人的反应是很重要的一环。
而以警察的经验来说,并不是冷静平和的嫌疑人,就是最没有嫌疑的,恰恰相反,正确的反应才是比较没有嫌疑的情况。
至于说什么样的反应就是正确的反应,其实并非理论,而是刑警们的经验决定的。这里面没有太多的道理可以讲,就跟古董类似,走的都是体验流的路线。不同类型的被询问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
许多人只以为不卑不亢的面对警察就能洗脱嫌疑了,这要是从演员的角度去看,显然不能如此简单,你至少得找几个身份属性相似的人,看看他们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再学习。
“周设涛?”本民警大喊一声。
“哦。”一个男生的脑袋从上铺的被子里钻了出来。
“下来。”本地民警勾勾手,表情颇为严肃。
周设涛看了眼大哥,再从床上慢吞吞的爬了下来,站到了大哥身后。
“一人一个房间。”刘文凯心中警铃大作,第一时间做出了反应。
弟弟小周明显有点紧张,下意识的看向哥哥。
大周依旧是平静的目光,道:“你们要问什么?”
刘文凯不答,先让人将两兄弟带开,再犹豫了一下,选择了小周去的房间。
他只要突破一个就行了,而从两兄弟的表现来看,弟弟小周明显更心虚。
第957章 蔫种
小周今年26岁,差不多算是一个年轻的中年人了。
他在工厂工作,收入不高,空闲时间不多,是纯粹的蓝领,差不多算是一名贫穷的中产。
这样的身份背景,可以说,刘文凯是再熟悉不过了——喜欢进行某一类犯罪的人,几乎都有类似的身份背景,不是说没有其他身份背景的人进行这一类的犯罪,而是就比例来说,总有一个人群是占有多数的。
用好听一点的名字来形容这种情况,可以是“大数据人群画像”,也可以用“fbi侧写人群”之类的来形容。
就好像搞抢劫的人,普遍身体强壮且缺钱,虽然有例外,但对刘文凯这样的刑警来说,如果抓到一名抢劫案的嫌疑犯是这样的画风,他绝对不会奇怪,且习以为常。相反,要是出现一名肢体残疾,对自身武力值不自信,又不缺钱的主儿,这样的案例可以聊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