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国民法医

  • 阅读设置
    国民法医 第198节
      江远又将自己在四号尸源上,发现的两种锯条的痕迹,说明了一番,接着强调道:“我觉得凶手是换的很随意的。并不是一根锯条坏掉了,才更换。而且,他换了锯条以后,锯切的部分,都是偏于细致的……从我的理解,如果条件不具备的话,他完全没必要将尸块分的那么小。”
      “线索都很多了,但就是找不到人。”黄强民其实也有点烦闷。
      参加的排查多了,就会发现,排查这一招,是真的非常有用的。一般来说,接近了嫌疑人,基本就能通过各种手段发现。
      不仅仅是单纯的排查到证据了,有时候刑警站到犯罪嫌疑人对面,都能问到他的“犯罪气味”。
      战争期间,受过特殊训练的间谍,都不见得能躲过排查。
      现在的社会气氛固然是轻松了一些,但犯罪嫌疑人的训练量也太低了。
      在有这么多线索,这么多人的情况下,至今还找不到犯罪嫌疑人,越是精于刑侦的警务人员,越觉得浑身不舒服。
      柳景辉当日,或许也是有类似的念头吧。
      说不定当时都有线索了。
      “还有一点,我们当时说过……”江远看看黄强民,道:“凶手很可能混在帮忙排查和搜索的人群里……”
      这也是江远一定要真人过来的原因。
      打电话,有些话题是不好说的。
      黄强民叹口气,道:“徐处也派人在查了,我在方金乡也有注意。”黄强民叹口气,道:“至少从户籍等方面来看,还没有发现。”
      “有怀疑的名单的话,跟方金乡这边对比一下,还有骑摩托车,还有驾照的对比一下……”
      “有人在做了。”黄强民道。
      “那就专注于摩托车,我觉得可以走访的更细致一些。尤其是方金乡内。”
      “唔……”黄强民有点迟疑。
      一场命案,尤其是命案积案的侦破过程中,线索是层出不穷的。
      问题是跟着哪条线索,更有可能找到凶手。
      就像是江远刚刚提供的有关于锯条的线索,在黄强民看来,依旧是不足够的。
      客观证据的部分太少,主观臆断的部分太多。
      是否就要将寻找摩托车的范围,放到方金乡方圆几公里内,再重新搜查一遍?
      黄强民一时间做不出决断来。
      江远的态度就极其认真了,强调道:“黄队,现在就应该是掘地三尺,也要找出摩托车的时候了,要是人手不够的话,我可以跟着排查。”
      “那你跟着老魏查吧。”黄强民对江远的信任度还是相当高的,咬牙做了决定。
      这再查一遍,说服工作肯定是要倍增了。不管是对警员还是群众。
      第252章 他的家
      江远穿好了执勤服,警惕的走在魏振国右侧。
      魏振国的左侧是温明,他的大徒弟,专程叫过来的。
      温明再左边是牧志洋,小徒弟,也是专程赶来的。
      现在这个四人组合的配置,就跟江远当日遇到吴珑山的老猎户的配置一样了。
      所不同的是,四个人今次都没配枪。
      徐泰宁调了一队武警在跟前,另有一队特警也是持枪的,但普通民警都未配枪。
      一方面,是指挥部研判,判断凶手的武力成分不是很高。方金乡都没什么年轻人,凶手极大的可能就是中老年人,也没有持有武器的迹象。
      另外,此案的首要目的是寻找柳景辉,民警们就算带着枪,首选也是生擒。
      既如此,携枪等于给自己找麻烦。
      实际上,正常工作状态下,民警们也都是不愿意带枪的。
      警察抓人都是以多打少的,高情商一点的话来说,“哪怕对方只有一个人,我们也是一个中队一起上”,实在一点的话,通常是“对方只有一个人,大家一起上啊!!”
      魏振国将温明和牧志洋都喊了过来,心里想的就是以多打少。
      前提是能再逮到人。
      今次这么大的案子,只要能攥凶手一把水出来,立地就是一个三等功。要是能互攥一把水,直接就奔二等功去了。
      温明和牧志洋都很乐意跟着江远混,两只眼睛也都是警醒的盯着四周。
      “还是从十字路口开始。”魏振国过了马路,就拍开最近的打印文具店,等人出来了,温言笑道:“老板,我们还有几个问题,想问你一下。”
      “不是都问过了。”老板看着门口四名穿着警服的民警,不乐意的嘟囔了一句,还是让人进来了。
      “老板你有没有驾照?”魏振国笑容满面的询问。
      “有。”
      “驾照拿给我们看一下吧。”魏振国的警务通里,报身份证号,或者刷脸都能取得相应的信息,但他还是要看看该店老板的举动。
      江远在旁看着,更多的是在学习的状态。
      排查或者盘问都是有技巧的,要是普通的刑警队成员,头两三年,跟着师父,就是学这些东西。
      魏振国挺善于此。他年轻的时候,在火车站汽车站抓贼,在城乡结合部抓抢劫,只要不是现场逮住的,基本也是靠排查和举报的。
      这会儿,魏振国看着对面老板的动作,眼角还有空关注店内的其他人。
      跟乡里的其他店铺不太相同的地方,是这家打印文具店的老板和店员普遍年轻,都是三四十岁的样子,算是乡里的顶级小鲜肉了。
      老板的驾驶证看着也没问题的样子。
      魏振国查了下,同时问:“车在哪里?能看看吗?”
      “后院停着呢。”老板道。
      魏振国立即挪步去了后院。
      国内没有毒树之果之说,需要的时候,还可以做秘密侦查,魏振国问一句,就算很客气了。
      后院停着一辆五菱宏光,有点脏,又不够脏的样子。
      江远主动上前勘查,牧志洋和温明一前一后的将院子的两扇门堵了起来,免得突然冲出来一个手持菜刀的神经病。
      江远看了一会,失望的向魏振国摇摇头,再问老板道:“你的摩托车在哪里?电动车呢。”
      “里面那个门里。”老板指了一下储藏室的位置。
      江远再去看了,依旧没什么发现,道:“以后别放里面了,不利于消防安全。”
      回过头来,江远又将房间内多个地方做了检查,才慢吞吞的从院子里出来。
      他找的是血迹,是油锯,是来自死者的物证,或者来自现场的物证。反正,方金乡就这么多人,凡是有摩托车的人家,就要仔细的做辨识。
      总共也就千多辆的摩托车,真的分组排查起来,还是很快的。
      要说的话,上一次就查的很快,而且,也是规规矩矩的查下来的。
      但是,跟上一次的排查相比,江远这一次的态度要强烈的多。
      挖地三尺,就是江远真正的想法。
      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案件从发生到现在,江远都是全程跟进的。各种证物和情况,他都有所了解,包括尸体和技侦传来的消息,他都清楚。
      按道理说,有这么多的信息汇聚,凶手也该浮出水面了。
      什么叫浮出水面,就是你不断的灌水,不断的灌水,当证据灌入的足够多的时候,真相就会缓慢的上浮。
      然而,案件始终卡着没有结果,那在江远看来,就是广撒网足够了,深度还不足够。
      这是江远多次破案以后,自己的一种总结。
      有时候,想的是很好,想法也很正常,但执行不到位,就是棋差一着。
      江远思前想后,认为摩托车还是最好的突破口。
      分类的垃圾能够提供很多信息,但不足够明确。捡出来的首饰也能说明受害人和家属的状况,但于事无补。
      各种信息各有其优劣之处,但在江远看来,摩托车与案件贴合的最为紧密。
      它是交通工具,是运尸所必须的。尸体上的裹尸袋也证明了摩托车的参与性。另一方面,这又是一种大件商品,一个人或者一家人,平时有没有买过摩托车,有没有骑过,甚至有没有卖过,邻居亲戚这边都可以帮忙查证,躲都躲不过去。
      江远赶来方金乡,就是希望将这个侦查思路落实下来。
      好在徐泰宁并不是那种独断专行的领导,或者说,因为他搞这种大场面的次数多了,遇到的情况多了,所以并没有乾纲独断的习惯。
      在人手充足,资源充沛的情况下,他还是愿意让江远这样的刑侦人员,执行自己的思路的。
      至于结果……案子若是侦破了,所有人都是有功之臣,共享荣誉。案子若是拉胯了,默默散去就是了。
      江远自认为想的很清楚了,到了现场,也就不再去想如果,假如之类的事。就一门心思的循着名单顺序查过去。
      时不时的,江远也打开手机看其他小组的情况。
      在本队查了二十组之后,微信群里的“宁台紫峰干警群”里,已是一片哀嚎:
      刑侦刘文凯:【我们查一半了,没东西的。和上次差不多。】
      现勘张明远:【你用上次差不多的办法,查上次查过的人家,能有什么不一样的东西?像是我们,就用不一样的方法,查上次查过的人家,还能得到一样的结论!】
      刑侦刘文凯:【你用相同的方式找姑娘,找一样的姑娘,或者找不一样的姑娘,难道都能得出一样的结论?人家这次也许得病了呢?】
      黄强民:【@刑侦刘文凯?】
      刑侦刘文凯:【我的意思是,大家都用相同的方式踢球,踢一样的位置,踢相同的战术,但有的国家的足球队,他就是能提出不一样的结果,我说的是斯里兰卡。】
      现勘张明远:【国足每次的结果不都是一样的吗?我说的是斯里兰卡国足。】
      江远收起了手机。
      柳景辉泉下……不,失踪期间,怕是也没有手机可以玩,自己也没理由水群。
      又经过一间关着门的店铺,温明啪啪啪的将之拍开了询问。
      店主没想到自己关了门,还要被吵,又是一阵不耐烦的嘟囔。
      魏振国就道:“那你说说,你家周围,谁家有摩托车的,没有被问两遍三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