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红楼同人] 红楼之黛玉重生

  • 阅读设置
    第385章
      “正好母后提了这门亲事。
      “所以一位得宠郡主的仪宾,这个名头,再不像话,也只好借上一借了!”
      “你把我昭庆当什么?!挡箭牌吗?!”太后瞬间炸了!
      黛玉忙一把抱住她,轻声道:“名声而已,虚幻罢了。我不在乎的。
      “太后和陛下真心疼爱我这么多年,若是这点子力还不肯出,只白占着‘郡主’头衔,我怕我父亲给我托梦天天骂我呢。
      “再说了,陛下还没说完,您听完了再发脾气不迟。”
      太后恨恨地盯着昭明帝:“你说,你说!”
      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昭明帝苦笑:“是。
      “所以我才赐了一座郡主府邸,一来是让他二人能在母后跟前成亲,母后也能安慰些。
      “二来么……”
      昭明帝看向黛玉,脸上满是歉意,“婚后匡如可能在京中待不了几天,便要去江南。
      “但昭庆要留下‘侍奉太后’,暂时不随任。”
      太后瞪起双眼刚要责问,忽然又反应过来,立即换成了担心:“江南还不安生?那昭庆不能去!靠山不成倒成了匡如的软肋掣肘了!”
      终于把自己的话听进去了。
      昭明帝长长呼了口气,露了个笑容出来:“至于后头昭庆是住在郡主府,还是回宫陪伴母后,那还不是您说了算?”
      太后想了一会儿,勉强点了个头:“这还差不多。”
      顿一顿,忙又追问,“那他们什么时候成亲?郡主府不是刚说了要赐下,这成亲多少事呢,桩桩件件可都还没影儿呢!”
      第532章
      “有影有影!”憋了半晌的陶行简立即热情地接上了话,“昔日的荣宁二府,陛下去年就让推平了。
      “如今就用那块地方!有个半年也就盖好了!
      “如今就是该怎么盖,还得斟酌……”
      太后迫不及待:“让工部赶紧出图纸,哀家来给他们参详!”
      “这个好!这天下谁还能比太后见多识广呢?”陶行简撇下脸黑似锅底的昭明帝,直接凑到了太后跟前长揖:
      “要怎么又寓目又舒坦,又实用又雅致,这必然唯有太后才能张罗得恰到好处!
      “老奴这就去催工部!”
      太后眉开眼笑,对着陶行简语重心长:“从昭庆一点点儿的时候,就是你最疼她。
      “如今虽然在哀家身边的时候儿多,但你对她事事上心、处处在意,哀家也都看在眼里。
      “孩子是个知恩重义的好孩子。你这恩情,管保她都记在心里。
      “日后你老了,在宫里服侍不动了,就去她府上!
      “哀家给你写包票!她必定能给你养老送终!”
      陶行简笑得两只眼眯成了一条缝,不住地点头,“嗯”个不停。
      被晾在旁边的昭明帝终究忍不住,阴阳怪气:
      “那是!
      “昭庆的世叔可就这么一位!
      “如海的旧同窗也就这么一个!
      “不孝顺他孝顺谁?!”
      说完,黑着脸站起来,冲着太后草草拱手:“儿子前朝还有事,告退!”
      一摔袖子,大步走了。
      陶行简乐呵呵地朝着太后连连作揖,抱着拂尘屁颠屁颠地跟着往外跑,到了殿门口回头又朝黛玉招手:
      “别担心!慢慢来!”
      小跑着去了。
      殿里母女三个对坐,噗嗤一声笑出来。
      太后慈爱地摸摸黛玉的头顶:“十九啦,大姑娘啦,是该嫁人啦!你看你妹妹,儿子都三岁了!”
      又转向探春,担心地问,“怎么没带着孩子过来?我都半个月没见着了,可胖了?没病了吧?”
      探春懊恼地握紧了拳:“别提了……”
      殿内其乐融融。
      昭明帝一出了寿康宫,满面的不悦便烟消云散。
      陶行简跟出来,在他身后笑着小声念叨:“太后岂有不允的?老人家巴不得不让昭庆离京半步呢。”
      “卢长庆那话具体,到底是怎么说的?”昭明帝眸中寒光闪过。
      陶行简脸上也僵硬了一瞬,哼了一声,才道:“说江南世家大族已经请小曹大人吃了十几次酒宴,次次都有美人计!”
      昭明帝低声喃喃:“十几次……他竟都去了……”
      陶行简闭上了嘴。
      “以后,为了昭庆,他每年要回京住上两个月才好。”昭明帝淡淡的,似是自言自语,又似是知会陶行简。
      陶行简微微拧眉,嘴巴闭得越发紧了。
      当年六月,昭明帝册新晋户部侍郎范某之女为新后。
      当年八月中秋,昭庆郡主与两江总督曹谕大婚。婚后半月,曹谕再度赶赴江南,而郡主重新搬回宫中陪伴太后。
      昭明十二年春,两江总督曹谕调任川陕总督,昭庆郡主随同赴任。
      昭明十二年秋,昭庆郡主回京陪太后过中秋节,再度搬入宫中常住。
      昭明十六年春,川陕总督曹谕调任两广总督,昭庆郡主随同赴任。
      昭明十六年冬,昭庆郡主回京陪太后过新年,再再次搬入宫中常住。
      昭明二十年夏,太后薨逝,昭庆郡主赴皇陵守孝一年。
      昭明二十一年夏,昭庆郡主至两广与曹谕团聚。
      昭明二十一年秋,昭明帝重病,急诏曹谕携家眷进京,面赐户部侍郎、文华殿学士、太子少傅。
      并立三皇子为太子,赐监国。
      未几,病势渐缓,搬至太极宫延嘉殿养病,不再过问国政。
      昭明二十六年新正,昭明帝准曹讽致仕,擢曹谕为户部尚书,赐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傅;
      并赐封昭庆郡主为昭庆长公主,故乡苏州为采邑。
      昭明三十一年元宵,昭明帝驾崩。
      临终遗旨:曹谕、恪谨亲王、周彦、丁明毅为辅政大臣。
      皇后与自己虽是续室夫妻,然情深似海,恐其见景伤怀,赐住终南山别宫清远庵,无事不必进京。新帝亦不必频繁探望。
      昭庆长公主加“镇国”二字,令住皇陵,为自己守孝一年。
      殿中省大监陶行简陪同。
      ……
      ……
      新帝即位,宣布定年号为庆元。
      镇国长公主昭庆为避此年号讳,改封号为永宁。
      ……
      ……
      庆元三年,陶行简去世。
      曹谕请致仕,帝不允。
      庆元四年,曹谕再请致仕再三,帝依旧不允。
      永宁长公主入宫相劝,帝方勉强应允。
      庆元四年四月,曹谕携永宁长公主归隐姑苏。
      ……
      ……
      庆元六年春,杭州西湖断桥。
      两群人在桥上迎面相遇。
      已过半百的林黛玉风韵依旧,身姿挺拔,衣裙款款,仙气飘飘。
      而另一边,恰是布衣荆钗、憔悴消瘦的薛宝钗和贾宝玉。
      二人旁边只有一个小童,身负书箧。
      而黛玉身后,则跟着已做妇人装扮的晴雯、雪雁,两个小丫头,楚刈、卢长庆,还有两个侍卫。
      “林……郡主。”宝钗先认出了黛玉,惊讶之余,又有些不甘地屈膝下去,低头行礼。
      宝玉眼神复杂地看着黛玉,半晌,才拱手道:“听闻昭庆郡主屡被加封,如今已是镇国永宁长公主。”
      黛玉看着他二人,眉梢轻动:“二位这是,也来游湖?”
      “我在此地教书。”宝玉回手指了指小童背上的书箧。
      宝钗自己站直了身子,紧盯着黛玉,过了一时,方缓声关切:“林妹妹,一别数十载,你在宫中,一向可好?”
      “宝姐姐,岁月催人老。我好,你看起来,也很好啊。”黛玉笑吟吟的。
      宝钗抬手摸到自己眼角眉梢的皱纹,垂眸轻嗽,轻叹道:“操心孩儿们,就是这样的。
      “听说林妹妹一直没有产育,果然比我们这样的显年轻。”
      黛玉微微摇了摇头,轻笑一声,偏头吩咐:“走吧。”
      再也不看薛宝钗和贾宝玉一眼。
      众人目不斜视地与那夫妻二人擦肩而过。
      就在两群人背对着背的一瞬,宝玉看向宝钗,平静无比:“你我从未圆房,你操心的是哪个孩儿?”
      迎着春风,黛玉轻轻闭上了眼。
      三个月前曹谕去世了。
      他临死时拉着黛玉的手,只说了一句话:愿来世太平,早日相遇,早成夫妻,子孙满堂。
      (正文完)
      第0章
      这本书写得……嗯,磕磕绊绊的。
      一开始的确想让黛玉进宫,宫斗也会不难看。毕竟其实作者君擅长写宫斗。
      但写一写发现还是拗不过自己,(当然大家的声音也是我改辙易张的抉择力量之一),几十年红楼原著看下来,让绛珠仙子沾染俗尘到本书如今的地步已经是非常过分之举了,再去宫斗……我再邪恶也做不到……
      救诸钗是本能。尤其是迎探惜。三个人没过了几天好日子,甚至不如李纨的两个表妹。当然她们比邢岫烟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