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学习系统来自2030[零零]

  • 阅读设置
    学习系统来自2030[零零] 第114节
      在最后一天去教学楼旁听上课时,老师正好讲到了平行时空的话题。
      俞妙则听得津津有味。
      回到海市后,俞妙则就抽空到海大图书馆借书出来。
      海大就开设了理论物理专业,她就照着课表来收了一圈的书本,有空的时候就看起来。
      不过到十二月就开始忙起来了,海市航天研究所也要参与进深空探测系统的研发项目。
      俞妙则就放下这段时间看的物理书和论文,重新投入忙碌的工作中。
      这次的深空探测任务的主要目的就是进行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防卫,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信号波,对信号波进行分析,这能够帮助人类对宇宙的了解认知。
      如果未来再次捕捉到和系外飞行器相似的信息波,也能通过信息波的波长和位置初步判定系外生物进入太阳系前的来源方向。
      这将会是一场要持续百年的航天计划。
      也许他们看不到探测器飞到奥特星云的那一天,但是时间会见证成果。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时间是可以被认为是相对静止的。
      但是俞妙则认为所谓的光速超越时空只是眼睛对大脑的欺骗。
      即使某一天人类发明出能够超越光速的飞行器,然后以两个星球的光差作为跳板,再发明出能够观测到几千光年外的详细情况;但等再往返回到地球,相当于是逆着光的传播方向过来的,地球还是那个地球,如果回到过去的地球那就要好好思考自己是不是去到了平行时空的另一个地球了。
      俞妙则也从来没有将穿越时空的希望寄托在光速问题上。
      光绝对不是主因,她更相信时空的变化是和磁场物理有关系。
      更准确地说,是已经被磁场扭曲的时空。
      在做动力能摄取设计的时候,也无可避免会讨论起关于速度和时空的问题。
      而对于时空穿越这个问题,虽然大家并没有抱有太大希望,但也很乐意探讨这个最让人类感兴趣的话题,只不过不同的人也自有不同的想法和观点。
      楚夏倒是挺乐观地觉得,生命的诞生本来就是宇宙大爆炸的意外,至少现在外星生命的存在也证实了地球并不是高维生物在实验室里制造出来的课题,这样就已经很好了。
      “那为什么高维生物不能制造出来一些对照组呢?”旁边的申谰就反问。
      “对呀,我们做实验的时候也要做提前准备几个对照组呀!”另一个同事也附和着说。
      楚夏犹豫了一下,然后发现还真的是这样的,顿时就觉得又没有笑容了。
      正好动力源组已经将试测完的数据报告传真过来,吴教授将报告发给大家看。
      接下来就是飞行器设计组、能源动力组和各部间的研讨。
      相比于系外飞行器拦截项目组的困难重重,现在的深空探测项目所需要考虑的问题便主要是动力源获取问题。
      广袤的太空使得行星引力的利用受到一定限度的制约,海王星距离地球都还有三十个天文单位,他们这一代航天人所能做到的也只有第一步了。
      在探测器发射前,需要先派五位项目组科研人员到空间站进行对接操控。
      吴教授让俞妙则、申谰和迟海洋都申请参加宇航员的选拔,在对身体素质和心理状况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测试后,最后申谰因身体原因落选,入选的俞妙则便要继续参加接下来的封闭训练,主要是进行体能增强和特殊条件下的训练。
      即使他们不是作为职业性航天员,但要进行的训练项目也不少。
      在太空环境下有可能面临各种问题,尤其是要在失重条件中进行大半年的工作,对身体和心理的要求极高。
      俞妙则从小的身体素质就很不错,而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在选拔者当中也是优秀。
      在经过高强度的训练后,最终确定下来本次执行任务的科学家航天员的名单。
      接下来就是他们五个人要在地面共同工作一段时间,为到空间站后能更好地完成任务做准备。
      他们的工作是要在深空探测器发射前登上太空站,分两个批次登空。
      俞妙则是被安排在本次任务的第一批次登空,在登空前要保证好休息。
      到发射基地后,火箭已经组装完毕,固定在发射架上。
      俞妙则和其他三位航天员穿着航天服依次进入到返回舱,然后进行发射前的准备。
      这次是零窗口发射,发射时间是在下午三点十三分二十八秒点火发射。
      地面上已经进行读秒倒计时准备。
      “一分钟准备。”
      “五十秒。”
      “四十秒。”
      “三十秒。”
      “二十秒。”
      从前她只在航天基地和数据中心看着火箭发射的过程,看
      见火箭升空后就像一道火光在天幕划过。
      到现在坐在返回舱内参与执行这次航天任务。
      “十。”
      “九。”
      “八。”
      “七。”
      “六。”
      “五。”
      “四。”
      “三。”
      “二。”
      “一。”
      火箭点火发射,舱内的航天员怀着热忱的心情敬礼,感受到被火箭推动着很平稳的运行。
      在舱内并没有以往听到如同地动山摇的响声。
      而地面上的人看见的便是被一团火焰簇拥着的火箭贯穿太阳腾空而起的一幕。
      火箭发射后运行平稳,俞妙则也聚精会神地关注着发射的情况。
      在地面进行高强度训练的时候已经知道在火箭发射过程中的大致情况,她觉得自己现在的情况还好,直到火箭发射十分钟后才感觉出现超负荷的不适。
      三小时后,载人航天飞船和空间站完成对接。
      进入空间站后,第一次离开家园的航天员望着被笼罩在白色云雾中的蓝色水球,漂浮在渺茫的宇宙中,美丽又孤独。
      月亮被无限放大,夜空中的星星的轨迹也变得清晰可见。
      日月星辰,星汉灿烂,何其有幸。
      小时候她的梦想是星辰大海。
      而现在她也终于走进星辰大海中。
      在空间站就位后,便开始进入工作中。
      很快第二批科学家宇航员也乘坐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和空间站对接。
      他们需要在空间站完成接近九个月的工作,协助深空探测器“银河”号系列顺利进入航行轨道,并完成探测器传回来的数据实验分析等工作。
      在太空上两百个日夜的梦境中,日升日落不过是在须臾之间,每一个星球都好似遵循着以自然为名的程序指令在运行着。
      九个月后,顺利完成任务的航天科学家接到返回指令,然后乘坐飞船重新返回地球。
      在太空中所见到的一切景色都好像在脑海中加速剥离,从空间站中的失重状态变成超重,就像被挤压在座位上。
      直到返回舱的舱门被打开,新鲜热烈的空气灌涌进来,他们终于重新回到地球。
      第68章 时空之门这是二十五年前的……
      从太空归来后,俞妙则继续投入深空探测研发的工作。
      金秋九月,又一批学子离开校门,选择来到海市航天研究所继续攻读研究生。
      俞妙则也开始以项目导师的身份带新学生。
      航天领域是一代又一代锲而不舍的航天人的奋斗和传承,而为行业培养新鲜血液传承未来也是他们所肩负的使命。
      对于俞妙则来说,传承的同时也是她学无止境的追求。
      航天,物理,空间,仿佛也是被扭在一起的绳股,彼此之间相互纠缠。
      继系外生命出现后的第十四年,宇宙时空扭曲在理论上被证实。
      但是同时被证实的还有时空的交叠只是一场意外。
      就像宇宙大爆炸创造了能够孕育生命的摇篮,这同样是分母无限大的小概率存在。
      时光机无法被制造出来也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
      而这一年,正是2030年。
      云科技数字工程研究所完成第十三代虚拟宇宙建模,在经历过无数次失败的实验后,终于发布“筑梦时空”虚拟城市游戏。
      就像二十年前网络走进千家万户的同时也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方式,而“筑梦时空”的发布同时也将无数人吸引进到这个新奇的时空。
      和现实一样逼真的虚拟城市,却又和现实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这成为无数人解放压力消遣的地方。
      半年后,关于虚拟现实时空的法案颁布,这俨然成为悬浮于人类社会的第二个时空。
      2030年9月25日,俞妙则在进入“筑梦时空”的那一刻,见到的却并不是绚烂如幻灯光闪耀的赛博朋克一样的虚拟城市,而是没有一点光亮的空间。
      “吱嘎——吱嘎——”
      沉闷的声音缓慢地响起,就像是老旧的机器齿轮被牵扯带动着运行起来,每一个相互契合的齿轮都在发出这个声响。
      俞妙则抬起头,看见的就是一束微弱的光芒从头顶照射落下。
      这样的场景很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