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北宋穿越指南

  • 阅读设置
    北宋穿越指南 第666节
      重甲步兵本来就是优中选优,能选来参加阅兵仪式的,甚至连身高都非常近似。
      他们全身包裹着铁罐头,踏着整齐步伐徐徐向前。
      没有喊任何口号,只是默默前进,但脚踩地面仿佛有千军万马而来。
      大理国使者李伯祥,下意识感到惊惧,低声问旁边的西夏使者李仁礼:“大明有多少这样的甲士?”
      李仁礼道:“听说有好几千。”
      刚说完,李仁礼就瞳孔一缩,他看到了紧随其后的火枪手。
      “李贵使怎的了?”李伯祥顺其视线看去,不解道,“这些拿着铁棒的,又是什么兵?”
      李仁礼说:“火铳兵。”
      李伯祥还是不明白:“贵使见到重甲士还神态自若,怎见到火铳兵就骤然色变了?”
      李仁礼不愿回答,目送火铳兵从前方经过。
      继而是两百重骑兵、三百骁骑兵,李伯祥还是第一次知道,原来骑兵能够连人带马全部披甲。
      鸠摩僧哥和摩君明稽两位真腊使者,已经站在原地看傻了。
      他们十年前来开封朝贡,当时可没有什么阅兵仪式。
      真腊吴哥王朝虽然处于鼎盛期,但政体实在过于松散,大部分国土开发度不够,而且大量财政用于建佛寺佛像。看似疆域庞大,看似实力强盛,其实军队非常糟糕。
      他们哪见过重甲骑兵、重甲步兵?
      摩君明稽低声说:“这个大明国,比以前的宋国更强大。明国的军队不可战胜,回去以后应该告诉陛下。明国皇帝让我们派年轻人,来开封这里学习儒经,一定不能违背皇帝的意愿。
      鸠摩僧哥说:“我当然知道……他们的铠甲,都是铁做的吗?”
      “应该是吧。”摩君明稽也搞不清楚。
      白祺代表将士伏阙跪拜,其余将士全部站立行礼,因为他们甲胄在身行动不便。
      兵部尚书赵遹开始宣读战功,从杨志大败西夏,一直讲到去年的大捷。
      礼乐声大作,文官武将再次舞蹈庆贺。
      “献俘!”
      战鼓擂动,号角吹响。
      几队轻骑兵押着金国俘虏,从朱雀门外径直来到宣德门外。
      沿街百姓欢呼呐喊,还有人往俘虏扔烂菜叶子。
      东京被围困饿死不少人,他们当然不能埋怨朱太子,于是把亲人去世的怒火,都发泄在这些金兵的头上。
      完颜活女一瘸一拐走在最前面,因为他在俘虏当中地位最高。
      去年被俘之时,完颜活女双腿胫骨被打断,只简单接骨包扎就完事儿,痊愈之后却是变成了一个跛子。
      张广道上前做介绍:“此人名叫完颜活女,乃完颜娄室之子。完颜娄室为金酋阿骨打麾下第二号猛将,其子完颜活女亦在金国屡立战功,麾下有金国最精锐的军队合扎猛安……此人在灭辽攻宋之时,皆残暴嗜杀,死于其手之百姓不计其数……”
      一个兵部官员前去验明正身。
      陆陆续续,又有三十多个金国将领、军官、士兵被带上来。
      赵遹奔至阙下,请示道:“俘虏皆已验明,请陛下指示。”
      “正法!”朱国祥说道。
      “正法!”
      “正法!”
      “正法!”
      一声接一声,从城楼传至城门外。
      几个膀大腰圆的将官,临时担任行刑人员,把俘虏拖到御街南端砍头。
      献俘仪式结束,礼部尚书孟昭出列,开始宣读封赏内容。
      第一个受封的,却是即将退休的张根:封赣国公,太师,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
      众臣一听这些官爵,立即明白张根要离开朝堂了,否则绝对不可能搞封赏大批发。
      “臣,叩谢陛下!”张根极为激动。
      即便马上就要退休,但活着就能有此殊荣,已经足够光宗耀祖。
      第二个受封的是李宝,灭国之功,灭掉了东南小朝廷。封为濮阳郡公,食邑一千五百户,食实封八百户。
      接下来是——
      张广道,洋川郡公,食邑一千四百户,食实封七百户。
      杨志,济阴郡公,食邑一千四百户,食实封七百户。
      陈子翼、花荣等六人封侯,韩世忠、姚平仲等二十七人封伯。
      封为子爵、男爵者近百人,他们没有回京,都在各自驻地领兵。
      韩世忠就混在受封队伍当中,兴奋之余还有点心虚,因为以他的资历和战功,这次被封为伯爵实在勉强。
      算来算去,仅带兵奇袭拿下枝江县城,在京畿参与跟金兵对峙,在山西参与收复寿阳县城。很快就调去山东练兵,面对望风而降的伪军,稀里糊涂收复十多座城池,而且他的身份还只是副将。
      唯一的解释,就是太子殿下格外看重。
      非但如此,他还被任命为山西副总兵,完全接手折家的地盘,甚至比折家的地盘大得多。
      韩世忠仰望宣德门城楼,距离太远看不真切。他觉得太子对自己太好了,这条命卖给太子也值,士为知己者死嘛。
      折可求、姚古、刘延庆、刘光国等人,此刻站在武臣队伍里。
      他们这些天陆续回京,很快就接到任命,全留在枢密院和大元帅府。
      姚古因为最先归顺,因此官职也最大,而且有一定实权。
      而刘延庆、折可求、刘光国三人,职位不高不低,看似安排合理,其实没啥实权,基本就是待在京城养老的。
      他们的关注点不在韩世忠身上,而是杨惟忠和王渊。
      王渊这次封侯了,功劳一大堆:平定淮南叛乱、编练淮南新军、编练浙江新军、参与覆灭钟相。
      杨惟忠则受封伯爵,食邑比韩世忠更多,其功劳是两度死守太原。
      曾经威名赫赫的大宋西军,如今明显是以王渊为首。
      姚古却是无所谓,他儿子姚平仲此次也是封伯——姚平仲战功不高,但他那几个部将牛逼,连带着也给他算了一部分战功。
      现在的大明军队,最牛逼的是四川系,其次是京畿系,接着是山东系,然后才是西军系。
      河北系暂时还没成长起来,南方将领更是属于打酱油的。
      爵位并非代表全部,比如李成和赵立。前者只混到个男爵,却被任命为山东副总兵。赵立同样是男爵,始终担任登莱主将,归属李宝直接调遣。
      众人叩谢封赏,继而皇帝、太子下楼,率领文武大臣前往南郊祭祀天地。
      朱铭骑马徐徐向前,无数双眼睛都落在他身上。
      身为主帅取得河北大捷,太子居然没有任何封赏,有人甚至怀疑皇帝和储君不睦……
      当然,有这种想法的家伙,肯定不在核心权力圈子当中。
      “大明万岁!”
      “官家万岁!”
      围观群众里面,有个士子激动大呼,身边之人也跟着喊起来。
      随行兵马,甲胄鲜明,威武雄壮,而且军纪极好,老百姓自然而然就感到自豪。
      李含章扭头看向欢呼的百姓,心想:“白三郎若在就好了,当日洋州乡下相识太子,何曾料想得到有今日盛况?”
      白崇彦还在做杭州知府,估计明年就能升任开封府尹。
      李仁礼不时扭头看向那些火铳兵,始终觉得那是一头怪兽,他很想偷几把火铳带回西夏。
      毕竟被火器打痛了,西夏也在悄悄研究,已经搞出了原始火门枪。
      需要使用引线(不是火绳),威力不是很大,准头全凭运气,而且打造极为缓慢。
      李乾顺去年秋天调集工匠,直到现在才敲出十多把。
      搞来搞去,李乾顺决定先造火炮。
      第681章 马扩归国
      在广袤的草原上,聚散分布着唐古三十四部。
      唐古诸部,其民族构成极其复杂,包含有:汉族、奚族、渤海族、室韦族、阻卜族、高丽族、党项族、回鹘族、女真族……
      全是辽国抓获的战俘,以及辽国掠来的各族百姓!
      他们在经历一系列统治之后,逐渐被安置到阴山以南、山西以北草原,主要目的是辽国用来防备西夏。(吉林、辽宁以北草原,也有唐古部存在,被金国视为女真部族予以吸纳。)
      一百多年来,各族俘虏渐渐融合,被统称为唐古诸部。
      而在唐古诸部的地盘,又间杂分布着一些契丹部落。
      刚开始,契丹部落监视统治唐古诸部,渐渐的平民通婚也变得频繁。直至辽国衰落,金国占领此地,通过乱七八糟的交替迁徙,连草原部落首领们都搞不清楚状况。
      现在,他们被称为“唐古/契丹诸部”。
      一盘散沙,实力极弱,表面归顺金国,暗中保存力量。
      草原积雪还未融化,一支马队就从漠北出发。他们穿过阻卜部的地盘,很快进入唐古诸部草原。
      这些臣服于金国的唐古部落,居然对漠北来者热情接待,还提醒他们该如何避过金人实控的草场。
      路过梅古悉部(唐古三十四部之一)时,马扩正在喝羊奶充饥,忽有一个少年骑马奔来,用口音极为古怪的汉话问:“你们是汉人吗?”
      马扩非常惊讶,问道:“你也是汉人?”
      少年回答:“父亲告诉我,我祖父的祖父的祖父,是生活在大唐的汉人。一百多年前,祖先被抓到草原上,迁徙了好几次才到这里。”
      虞允文也听得稀奇,出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