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绍 首页

    北宋穿越指南

  • 阅读设置
    北宋穿越指南 第131节
      朱铭知道考官想影射蔡京,但他对科举成绩无所谓,只按照自己的心意来写文章。
      因此,朱铭不骂奸相,而是……骂皇帝!
      文章题目叫《君臣论》。
      大致意思是,有什么样的君主,便有什么样的臣子。自古贤臣大同小异,奸臣却各有特色。皇帝喜欢什么,奸臣就迎逢什么。皇帝好大喜功,奸臣就撺掇打仗;皇帝贪图享乐,奸臣就肆意搜刮……
      就差没有指着宋徽宗的鼻子臭骂昏君!
      剩下的三道策题,一篇经史策,两篇时务策。
      经史策的内容有些超纲,除了要懂《周易》,还要懂《尚书》,还要略通历代史书。没看过这两本书也行,但难免写得不好。但如果不知道历史,那就只能瞎糊弄。
      难度好高,吊打明清科举!
      朱铭就算有金手指,也只能囫囵写文章。好在义务教育的历史课,给他提供了超常的历史视野,可以避开《尚书》而展开宏论。
      两道时务策也很难,一题探讨洋州水利,一题探讨洋州商业。
      瞎写可以,写好不容易。
      等交卷离开考场,朱铭顿时就乐了,放眼望去全是愁眉苦脸的考生。
      “如何?”朱铭问道。
      白崇彦摇头叹息:“今天的经史策,都可以拿去考进士了,李通判出题未免太过……随意。”
      “就当是提前进京赶考,”朱铭说,“你觉得难,别人也难啊。”
      白崇彦点头道:“只能这样想。”
      朱铭觉得,宋代科举还蛮有意思,不像明清那般束缚思想。
      而且非常适合键盘侠,论与策都能任由考生针砭时弊、指点江山。等到了京城,还要增加两道时务策,考生能够可劲儿的写文章胡侃。
      科举改革之后的策论,不怎么看重文笔,更在乎思想观点。朱铭对此极为擅长,夸夸其谈他太懂了,跟以前出视频写文案差不多。
      第128章 解元
      录事参军,又叫大录、都曹,统管一州的司法和纪检。
      另外,还协助州判掌领户籍税簿。还与其他部门一起,分掌粮料院(俸禄军饷)和军资库(军用物资)。
      实权佐幕官,管的东西挺多,连科举都能插一脚。
      涂洪遇就是洋州录事参军,从江西卷出来的进士,经史学问自是不用说。
      一连批改几十份卷子,涂洪遇都觉得没啥意思,洋州士子的整体学术水平太低了。就这样的,放在江西会被吊打,那几百号人里顶多一两个中举。
      端起茶杯,涂洪遇喝了口绿茶。
      这玩意儿已在衙门流行起来,最初只是上行下效附庸风雅,渐渐发现绿茶真的非常方便。
      它在官府,就是个办公饮料,别扯什么君子。
      特别是事务官和胥吏,他们有很多文字工作要搞,团茶喝起来太过麻烦,蒸制的散茶又涩味太重。绿茶刚刚好,泡一杯在那里,让杂役随时来加水便可。
      喝了一两个月,涂洪遇已经彻底迷上绿茶,开始嫌弃团茶不够清新自然。
      “涂都曹,且看这份卷子。”司理参军拿着答卷过来。
      涂洪遇说:“放下吧。”
      司理参军也管刑狱,在司法方面与录事参军平级。如果犯人不服而“上述”,这两位司法官要交叉复审,互相起到监督作用。
      另外,已经完结的案子,司理参军也有权复查。
      大概可以这样理解,州判监督制衡知州,录事参军分走州判部分财权,司理参军分走录事参军部分司法权,知州又有权指派司理参军做事。
      层层监督,互相制衡。
      这种分权,随处可见,级别越高越明显。
      涂洪遇拿过来一看:“余闻昏君或有贤臣,未闻英主拔擢奸相。贤臣也一,奸佞各异,此下逐上之癖也。先贤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化忠为佞;君乐闻其直,则化佞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地方考试的小作文,字数限制在两三百字,朱铭不可能自由发挥,必须直奔主题写得明白。
      他甚至引用了一段《资治通鉴》,反正这玩意儿问世也没多少年,估计认真读过的考官并不多。
      涂洪遇还真没看出来引用部分,读罢拍案赞叹:“此子才识,颇为不俗,当为诸卷第一!”
      “就怕有影射官家之嫌。”司理参军说。
      涂洪遇假装没看出来,说道:“此文只论隋唐,着墨于天宝奸相,捎带提了提裴矩,怎会影射当今圣人?汝多虑了。”
      “确实。”司理参军笑了笑。
      涂洪遇也是新党,他家中长辈,以前跟蔡京关系还很好。
      近些年新党分裂,蔡京疯狂排除异己,不管新党旧党,妨碍他揽权都被罢黜。涂洪遇也受到长辈牵连,心里恨死了蔡京,甚至连带着厌恶皇帝,朱铭这篇文章写到他心坎里。
      文章被拣选出来,暂时还不知是谁所作。
      此时的地方考试,也不分什么诗房、易房,反正谁更擅长该经就去阅卷。
      几百人的卷子,总共一万多篇小作文,不到十天就全部批改完毕。
      诸曹主官们拿着卷子,跑去找知州、州判,大家一起拆除糊名。
      知州基本不管考场的事儿,但偶尔也会参与。监考、主考、阅卷也没明确规定,有可能是知州、州判主考,曹官来监考,也有可能正好相反,阅卷也是他们在搞。
      如此随意,很容易作弊。
      洋州还算好,举人第一都难中进士,花钱买通考官作弊,还不如请考官保送。
      真正作弊成风的是江南,有希望中进士的太多,举人名额竞争过于激烈。
      曹官们用朱卷对照墨卷查找,很快宣布道:“《论语》题,白崇彦第一!”
      接着又宣布:“《论语》题,闵子顺第二!”
      朱铭只考了《论语》第三。
      杨知州比较三分卷子,说道:“朱铭的文章,立论当判第一,可惜制艺功底还稍显不足。”
      李通判拿过来,点头道:“确实如此,毕竟年龄尚幼。第一次上科场,能写成这般已难能可贵了。”
      说白了,朱铭在写经义文时,思想立意高过他的古文功底,有些地方表现得不是很好,还要多多练习写小作文。
      杨知州说:“就当他《论语》第三吧。”
      接下来拆《孟子》卷,闵子顺第一,朱铭第二,白崇彦第三。
      只能说,八股文极有效果,白崇彦往年解试,成绩都在五六名开外,现在却总能排进前三。
      宋代科举,真正看重的是策论!
      把策论试卷全部拆开,朱铭那三策一论,全部被评为第一,这得益于他优秀的键盘侠功底。
      李通判在朱铭的名字上画圈,感慨道:“这个朱成功,不愧是八行士子。今年或许不中,过几年也能金榜题名。”
      杨知州笑道:“你却是运气好,当了他的座主。”
      李通判说:“发解试而已,哪来的什么座师。”
      宋代举人还真不讲究座师,否则他们的座师也太多了。
      杨知州说:“香火情还是有的。”
      杨知州已经接到调令,不再聊科举之事,跟李通判相约去喝酒,余下的事情全交给曹官处理。
      中举之人的墨卷,要封存起来,送去京城礼部保存。朱卷则保留在地方官府,另外誊抄一份拿出去张贴。
      翌日,放榜。
      郑胖子借来了父亲的马车,载着朱铭、白崇彦直奔贡院,郑元仪和嫂嫂也一起出门。
      贡院之外,看热闹的挺多,但远远不如明清时候举人放榜的场面。
      “李家姐姐,王家姐姐,闵家妹妹……”郑元仪朝着远处的女眷挥手。
      那些女眷,都是陪同丈夫或兄长来看榜的,一个个盛装打扮颇为喜气。
      女人们凑到一起,男人们也凑到一起,各自聊着彼此感兴趣的话题。
      几个差役跑来,人群让开道路。
      举人榜单只有一张,寥寥八个名字,这已经是洋州三县的全部名额。
      北宋初期,读书人很少,按考生比例录取。
      如今是北宋末年,读书人太多了,只能靠定额录取。
      开封府的举人名额最多,那里的考生都是天龙人!
      八个名字,中举者一目了然。
      郑元仪惊喜呼喊:“朱家哥哥是第一名解元!”
      女眷们都朝朱铭看去,嬉笑打闹着说悄悄话。
      她们胆子很大,就连已经结婚的,都组团围过来,堵着朱铭问各种问题。
      说好的男女授受不亲呢?
      说好的女子不该抛头露面呢?
      朱铭只能不停作揖,小心应付着这些女子,他快要成为洋州妇女之友了。
      “恭喜成功兄!”闵子顺拱手微笑,心里多少有点失落,前面几届他都是第一,如今却变成第二名。
      朱铭回礼道:“同喜,同喜。”
      策论文章拉分太严重,白崇彦只考了第五。第三名是令孤许,第四名是一个叫吴昌歆的考生。
      追随陈渊治学的王昶、王巍兄弟俩,全部落榜。
      但王昶的学识要高些,王家花钱托了关系,由知州、州判共同保送入京应考。
      差役也讨了些喜钱,但没有砸门的行为。
      若是中举一次砸一次,闵子顺家的大门三年就得一换。